液化气体瞬时泄漏产生两相云团演化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瞬时泄漏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泄漏事故研究 | 第12-13页 |
| ·蒸气云的演化过程 | 第13-15页 |
| ·CFD 模拟技术研究 | 第15-16页 |
| ·研究发展方向 | 第16-17页 |
|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瞬时泄漏相关基础理论 | 第19-35页 |
| ·引言 | 第19页 |
| ·瞬时泄漏基础理论 | 第19-25页 |
| ·液体过热理论 | 第19-20页 |
| ·瞬时泄漏事故典型模式 | 第20-22页 |
| ·事故的一般后果 | 第22-23页 |
| ·事故过程微观机理 | 第23-25页 |
| ·瞬时泄漏产生两相云团过程理论 | 第25-29页 |
| ·蒸气云的形成以及演化理论 | 第25-27页 |
| ·云团演化尺度效应 | 第27-29页 |
|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 | 第29-33页 |
| ·控制方程 | 第29-30页 |
| ·湍流方程 | 第30-31页 |
| ·液滴传热传质方程 | 第31-32页 |
| ·求解过程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液化气体瞬时泄漏模型研究 | 第35-52页 |
| ·小尺度室内对比试验 | 第35-37页 |
| ·试验设计 | 第35-36页 |
| ·试验数据 | 第36-37页 |
| ·模型建立 | 第37-46页 |
| ·模型假设 | 第37-39页 |
|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39-40页 |
| ·网格敏感性测试 | 第40-41页 |
| ·边界条件 | 第41-42页 |
| ·计算初始条件 | 第42-44页 |
| ·物理模型设置 | 第44-45页 |
| ·解算器设置及计算过程 | 第45-46页 |
| ·模型验证 | 第46-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瞬时泄漏产生两相云团演化规律研究 | 第52-72页 |
| ·宏观云团模拟结果分析 | 第52-64页 |
| ·云团膨胀 | 第52-54页 |
| ·介质浓度演化 | 第54-59页 |
| ·云团温度变化过程 | 第59-63页 |
| ·流场熵变 | 第63-64页 |
| ·微观液滴模拟结果分析 | 第64-71页 |
| ·液滴运动过程 | 第64-68页 |
| ·液滴速度和直径变化 | 第68-70页 |
| ·液滴蒸发速度变化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五章 危险介质云团演变特性研究 | 第72-101页 |
| ·危险液化气体危险介质定义 | 第72-73页 |
| ·目标危险介质的选择 | 第72-73页 |
| ·危险介质物性参数的确定 | 第73页 |
| ·介质宏观云团模拟结果 | 第73-89页 |
| ·云团尺寸 | 第73-76页 |
| ·云团温度 | 第76-82页 |
| ·介质浓度分布 | 第82-88页 |
| ·流场熵变 | 第88-89页 |
| ·介质微观液滴变化 | 第89-92页 |
| ·液滴流动轨迹 | 第89-91页 |
| ·蒸发速度 | 第91-92页 |
| ·危险介质灾害后果预测 | 第92-99页 |
| ·液氯瞬时泄漏后果 | 第93-95页 |
| ·液氨瞬时泄漏后果 | 第95-98页 |
| ·液化石油气瞬时泄漏后果 | 第98-99页 |
| ·本章结论 | 第99-10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4页 |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01-102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102页 |
| ·展望 | 第102-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12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2-113页 |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