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感戴教育对主观幸福感提升的干预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一、引言 | 第7-11页 |
| (一) 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第二次登场 | 第7页 |
| (二) 主观幸福感及其研究现状 | 第7-8页 |
| (三) 感戴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 第8-9页 |
| (四)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五) 预期目标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 (二) 研究工具 | 第11-12页 |
| (三) 研究程序 | 第12页 |
| (四) 数据收集及统计方法 | 第12-14页 |
| 三、结果 | 第14-18页 |
| (一) 各量表信度分析 | 第14页 |
| (二) 各量表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 第14-15页 |
| (三) 验证干预效果 | 第15-18页 |
| 四、讨论 | 第18-21页 |
| (一) 研究干预过程的细则说明 | 第18页 |
| (二) 关于使用量表的补充说明 | 第18-19页 |
| (三) 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解释 | 第19-20页 |
| 1. 总体感戴及主观幸福感处于中上水平 | 第19页 |
| 2. 女生感戴水平高于男生 | 第19页 |
| 3. 重点班与普通班差异显著 | 第19页 |
| 4. 跨区生源不存在差异 | 第19-20页 |
| (四) 干预成果讨论 | 第20-21页 |
| 五、结论 | 第21-22页 |
| 六、展望与反思 | 第22-24页 |
| (一) 积极心理学与中小学教育有机结合 | 第22页 |
| (二) 研究反思 | 第22-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25页 |
| 附录一:问卷样本 | 第25-28页 |
| 附录二:感恩课堂基本流程 | 第28-30页 |
| 致谢 | 第30-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