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本文涉及的图表目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4-1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三、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四、 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五、 论文结构与内容概要 | 第24-26页 |
六、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8-45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8-34页 |
一、 人地关系 | 第28-29页 |
二、 高中地理教科书 | 第29-31页 |
三、 高中地理教科书评价 | 第31-33页 |
四、 评价指标体系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地理学视野中的人地关系研究综述 | 第34-38页 |
一、 国外地理学家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34-36页 |
二、 国内地理学家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36-37页 |
三、地理学视野中的人地关系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37-38页 |
第三节 中学地理课程视野中的人地关系研究综述 | 第38-45页 |
一、 中学地理课程阐释人地关系的现状 | 第38-43页 |
二、 中学地理课程编制与贯彻人地关系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43-45页 |
第三章 人地关系思想:构建地理教科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路线图”的逻辑起点 | 第45-63页 |
第一节 梳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方法与路径 | 第45-48页 |
一、 筛选具备人地关系“思想”成分的研究文献 | 第45-46页 |
二、 围绕具备“思想”成分的研究文献确定具体梳理方向 | 第46-48页 |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对“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指向性要求 | 第48-54页 |
一、 人地关系矛盾内涵及其对“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指向性要求 | 第48-49页 |
二、 人地关系规律及其对“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指向性要求 | 第49-52页 |
三、 主要人地关系学说及其对“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指向性要求 | 第52-54页 |
第三节 中学地理教科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视角 | 第54-63页 |
一、 辩证阐明“地对人的影响性质” | 第54-55页 |
二、有针对性地阐释“地对人的影响方式” | 第55-57页 |
三、 辩证阐明“人对地的影响性质” | 第57-58页 |
四、 全面阐明“人对地的影响方式” | 第58-59页 |
五、 辩证阐明“科学技术的中介作用” | 第59-60页 |
六、 全面关照人地协调观念的三个角度 | 第60-63页 |
第四章 专家咨询:地理教科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路线图”的修正与完善 | 第63-77页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 | 第63-65页 |
一、 问卷调查目的 | 第63-64页 |
二、 样本的选取和获得 | 第64页 |
三、 调查问卷设计 | 第64页 |
四、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 第64-65页 |
五、 问卷设计流程 | 第65页 |
第二节 专家咨询结果与讨论 | 第65-77页 |
一、 关于“路线图”的整体结构 | 第66页 |
二、 关于“基本维度” | 第66-68页 |
三、 关于“阐述方向” | 第68-70页 |
四、 关于“基本内容” | 第70-75页 |
五、 关于其他意见和建议 | 第75-76页 |
六、 修正后的“路线图”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地理教科书依据“路线图”阐释人地关系的基本策略与案例分析 | 第77-118页 |
第一节 按照人地关系“基本维度”对高中地理教科书谋篇布局 | 第77-92页 |
一、 依据“地对人的作用”组织相关内容 | 第77-83页 |
二、 依据“人对地的影响”组织相关内容 | 第83-87页 |
三、 依据“人地关系调节”组织相关内容 | 第87-89页 |
四、 将“人地协调观念”合理渗透在整个高中地理教科书中 | 第89-92页 |
第二节 按照人地关系“阐述方向”选取人地关系的基本内容 | 第92-118页 |
一、 “地对人的作用”的阐释策略 | 第92-104页 |
二、 “人对地的影响”的阐释策略 | 第104-111页 |
三、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阐释策略 | 第111-118页 |
第六章 依据“路线图”构建评价地理教科书阐释人地关系质量的指标体系 | 第118-131页 |
第一节 评价指标构建过程 | 第118-121页 |
一、 理论准备 | 第118-119页 |
二、 评价指标形成 | 第119-121页 |
第二节 权重构建 | 第121-126页 |
一、 权重构建过程 | 第121-122页 |
二、 权重的计算 | 第122-126页 |
第三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 第126-131页 |
一、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工具 | 第126-129页 |
二、 根据评价表采集评价结果 | 第129-13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9页 |
附录一 有关“路线图”科学性专家咨询问卷 | 第139-147页 |
附录二 有关评价指标相对权重专家咨询问卷 | 第147-151页 |
后记 | 第151-15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