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配气机构的设计与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12-13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 ·研究成果 | 第13-14页 |
| 2 配气机构的结构设计 | 第14-25页 |
| ·配气机构的简介 | 第14-21页 |
| ·配气机构的种类 | 第14-15页 |
| ·配气机构的组成 | 第15-19页 |
| ·配气性能的评价参数 | 第19-21页 |
| ·配气机构的总体选型与设计 | 第21-24页 |
| ·功率扭矩与配气机构的选择 | 第21-22页 |
| ·确定配气结构的总体结构型式 | 第22-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3 配气凸轮的设计 | 第25-43页 |
| ·配气凸轮型线设计 | 第25-33页 |
| ·缓冲段设计 | 第27-30页 |
| ·工作段设计 | 第30-33页 |
| ·凸轮轮廓的计算 | 第33-35页 |
| ·凸轮基圆半径的确定 | 第33页 |
| ·凸轮轮廓的计算方法 | 第33-35页 |
| ·气门的运动分析 | 第35-36页 |
| ·凸轮机构的几何参数 | 第35页 |
| ·确定气门运动规律 | 第35-36页 |
| ·气门间隙 | 第36页 |
| ·配气相位分析 | 第36-39页 |
| ·配气相位相位的含义和意义 | 第36-37页 |
| ·配气相位的设计要求 | 第37-39页 |
| ·气门运动组合及分析 | 第39-42页 |
| ·气门重叠角 | 第40页 |
| ·排气提前角 | 第40-41页 |
| ·排气迟闭角 | 第41页 |
| ·进气提前角 | 第41页 |
| ·进气迟闭角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4 阻力矩产生的功率消耗 | 第43-52页 |
| ·气门惯性力 | 第43页 |
| ·弹簧力计算 | 第43-48页 |
| ·Q276 发动机气门弹簧的主要参数 | 第43-44页 |
| ·弹簧力 | 第44-47页 |
| ·弹簧应力 | 第47-48页 |
| ·凸轮轴阻力矩计算 | 第48-50页 |
| ·减少功率损耗的措施 | 第50-51页 |
| ·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 第50页 |
| ·改变机构尺寸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5 应用实例 | 第52-61页 |
| ·Q276 发动机配气机构的结构参数 | 第52-55页 |
| ·凸轮推程角、回程角及摇臂最大摆角 | 第52-54页 |
| ·曲柄连杆组参数 | 第54页 |
| ·排气、进气机构参数 | 第54-55页 |
| ·Q276 发动机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55-60页 |
| ·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 | 第55-57页 |
| ·动机的速度特性和负荷 | 第57-58页 |
| ·Q276 性能分析 | 第58-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6 可变配气相位的研究 | 第61-71页 |
| ·前言 | 第61-62页 |
| ·可变配气技术概述 | 第61页 |
| ·可变配气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61-62页 |
| ·可变配气相位的种类 | 第62-65页 |
| ·可变配气相位的原理 | 第62-63页 |
| ·可变配气相位的型式 | 第63-65页 |
| ·可变配气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第65-67页 |
| ·进气门可变正时 | 第65-66页 |
| ·排气门可变正时 | 第66页 |
| ·气门可变升程 | 第66页 |
| ·气门可变速度 | 第66-67页 |
| ·停滞气门 | 第67页 |
| ·低速发动机可变配气机构的初步探索 | 第67-70页 |
| ·可变配气相位 | 第68页 |
| ·可变进排气系统 | 第68-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7 总结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附录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