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漫瀚调现象”与漫瀚调研究述评 | 第9-16页 |
(一) “漫瀚调现象” | 第9-11页 |
(二) 漫瀚调研究述评 | 第11-15页 |
(三) 本文研究对象、研究理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音乐文化学视角一:漫瀚调的存在方式 | 第16-35页 |
(一) 漫瀚调作品 | 第17-25页 |
1. 以情感意象为核心的漫瀚调音响形态 | 第17-24页 |
2. 以主要伴奏乐器为核心的物化形态 | 第24-25页 |
(二) 漫瀚调音乐行为 | 第25-32页 |
1. 操作行为 | 第26-30页 |
2. 参与行为 | 第30-32页 |
(三) 漫瀚调音乐观念 | 第32-35页 |
1. 自娱与他娱 | 第33页 |
2. “广场”的音乐价值取向 | 第33-35页 |
三、音乐文化学视角二:漫瀚调与准格尔旗的民俗文化 | 第35-43页 |
(一) 漫瀚调与准格尔的物质民俗 | 第36-40页 |
(二) 漫瀚调与准格尔的社会民俗 | 第40-41页 |
(三) 漫瀚调与准格尔的语言民俗 | 第41-43页 |
四、音乐文化学视角三:文化地理环境对漫瀚调的影响 | 第43-46页 |
(一) 蒙汉共存的文化地理空间对漫瀚调生成的影响 | 第43-44页 |
(二) “黑界地”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互融对漫瀚调艺术特质的规约 | 第44-46页 |
五、音乐文化学视角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下漫瀚调的传承、发展 | 第46-52页 |
(一) 历史语境下漫瀚调的传承、发展 | 第46-48页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下漫瀚调的传承、发展. | 第48-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注释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