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逻辑引导的共享单车交互设计系统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行为逻辑 | 第12-13页 |
1.2.2 交互设计 | 第13-15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论文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行为逻辑引导的交互设计理论 | 第17-33页 |
2.1 行为逻辑 | 第17-22页 |
2.1.1 行为分类 | 第17-18页 |
2.1.2 行为逻辑定义 | 第18-21页 |
2.1.3 行为逻辑和物理逻辑 | 第21-22页 |
2.2 交互设计理论 | 第22-32页 |
2.2.1 交互设计系统 | 第22-28页 |
2.2.2 交互设计五要素 | 第28-29页 |
2.2.3 交互设计流程和内容 | 第29-32页 |
2.3 行为逻辑和交互设计的关系 | 第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行为逻辑引导的交互设计方法 | 第33-45页 |
3.1 行为逻辑引导的信息架构 | 第33-35页 |
3.1.1 信息架构 | 第33-35页 |
3.1.2 行为逻辑引导的信息架构设计 | 第35页 |
3.2 行为逻辑引导的功能设计 | 第35-38页 |
3.2.1 行为逻辑和功能设计的关系 | 第36页 |
3.2.2 行为逻辑引导的功能设计 | 第36-38页 |
3.3 行为逻辑引导的界面设计 | 第38-44页 |
3.3.1 行为逻辑与前馈和反馈的关系 | 第38-39页 |
3.3.2 前馈设计方法 | 第39-41页 |
3.3.3 反馈设计方法 | 第41-42页 |
3.3.4 行为逻辑引导的界面设计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行为逻辑引导的交互设计评估方法 | 第45-53页 |
4.1 眼动实验法 | 第45-48页 |
4.1.1 眼动实验概述 | 第45-46页 |
4.1.2 实验设备 | 第46-47页 |
4.1.3 实验流程 | 第47-48页 |
4.2 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48-52页 |
4.2.1 模糊层次分析法定义 | 第48-49页 |
4.2.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49页 |
4.2.3 构造判断矩阵 | 第49-50页 |
4.2.4 计算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第50-51页 |
4.2.5 模糊综合评价 | 第51-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行为逻辑引导交互设计实践 | 第53-78页 |
5.1 共享单车App交互设计 | 第53-70页 |
5.1.1 用户行为研究 | 第53-54页 |
5.1.2 移动场景分析 | 第54-55页 |
5.1.3 共享单车App信息架构 | 第55-59页 |
5.1.4 共享单车App功能设计 | 第59-67页 |
5.1.5 共享单车App界面设计 | 第67-70页 |
5.2 设计评估 | 第70-77页 |
5.2.1 眼动实验 | 第70-73页 |
5.2.2 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73-7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78页 |
6.2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