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慕课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化学慕课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3 国内慕课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4 国内化学慕课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1.4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慕课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慕课的概念内涵 | 第18-21页 |
2.1.1 慕课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慕课的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2.1.3 慕课的分类 | 第19-21页 |
2.2 慕课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页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2.2.3 程序教学理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大学化学先修课程介绍与课程资源的宏观比较 | 第23-41页 |
3.1 大学化学先修课程概述 | 第23-24页 |
3.2 课程资源的宏观比较研究 | 第24-41页 |
3.2.1 两门课程的概述 | 第24-27页 |
3.2.2 课程平台的比较 | 第27-32页 |
3.2.3 课程教学内容的比较 | 第32-34页 |
3.2.4 课程活动设置的比较 | 第34页 |
3.2.5 课程学习资源的比较 | 第34-36页 |
3.2.6 学习评价的比较 | 第36-37页 |
3.2.7 学习支持服务的比较 | 第37-41页 |
第四章 部分章节内容的微观比较 | 第41-46页 |
4.1 “无机化学CAP”课程中的“化学动力学基础” | 第41-42页 |
4.2 “Advanced Chemistry”课程中的“动力学” | 第42-45页 |
4.3 两门课程中的“动力学”章节内容比较 | 第45-46页 |
第5章 两门课程比较总结与启示 | 第46-51页 |
5.1 两门课程比较总结 | 第46-48页 |
5.2 对我国化学慕课建设的启示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