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2.1 文本解读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页 |
2.1.2 国内关于语文文本解读的研究 | 第14-16页 |
2.2 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解读的融合研究 | 第16-18页 |
2.3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第18-19页 |
2.3.1 视觉线索 | 第18-19页 |
2.3.2 批注式阅读 | 第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教育信息技术与文本解读融合相关设计 | 第20-33页 |
3.1 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 | 第20-22页 |
3.2 “切划圈连”文本解读方式设计 | 第22-23页 |
3.3 阅读能力分类模型设计 | 第23-26页 |
3.4 创新型融合教学模式设计 | 第26-30页 |
3.4.1 课程导入 | 第27页 |
3.4.2 可视化“切划圈连”解析过程 | 第27-28页 |
3.4.3 课堂互动及阅读行为自动评价 | 第28-29页 |
3.4.4 教学总结 | 第29-30页 |
3.5 教学评价设计 | 第30-32页 |
3.5.1 课堂阅读行为数据跟踪设计 | 第30-31页 |
3.5.2 阅读能力测评设计 | 第31-3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实验过程与教学评价的实施 | 第33-38页 |
4.1 实验对象与实验过程 | 第33-36页 |
4.2 阅读能力测试的实施 | 第36-3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8-61页 |
5.1 课堂中学生阅读行为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9-52页 |
5.1.1 笔迹符号定义及评价规范 | 第39-40页 |
5.1.2 笔迹符号类别统计分析 | 第40-42页 |
5.1.3 圈画时间统计分析 | 第42-46页 |
5.1.4 轨迹顺序统计分析 | 第46-48页 |
5.1.5 轨迹清晰度和圈连规范度差异性分析 | 第48-50页 |
5.1.6 知识点呈现解读效果统计 | 第50-52页 |
5.2 学生阅读能力测试统计分析 | 第52-55页 |
5.3 阅读能力测试与学生阅读行为数据对比分析 | 第55-59页 |
5.3.1 课堂行为知识点得分与四种阅读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第55-56页 |
5.3.2 阅读能力高低对学生阅读行为数据差异性分析 | 第56-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61-62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62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附录1: 《逍遥游》选段课堂教学设计 | 第69-71页 |
附录2: 学生阅读能力测评试卷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