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一)研究缘由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1.研究方法 | 第13页 |
2.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托马斯·里克纳新品格教育思想的产生基础 | 第15-22页 |
(一)社会背景 | 第15-16页 |
1.美国政治经济的新保守主义 | 第15页 |
2.美国社会的道德危机 | 第15-16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1.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 | 第16-17页 |
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第17-19页 |
3.杜威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 | 第19-20页 |
(三)托马斯里克纳教育实践经历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托马斯·里克纳新品格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 第22-32页 |
(一)美德的普适性及其主要内容 | 第22-25页 |
1.以尊重和责任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体系 | 第22-23页 |
2.良好品格的三要素 | 第23-25页 |
(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构建德育网络 | 第25-29页 |
1.品德学校 | 第25-26页 |
2.品德家庭 | 第26-28页 |
3.品德社区 | 第28-29页 |
4.学校、家长和社区共同协作 | 第29页 |
(三)新品格教育的评估原则 | 第29-32页 |
1.核心价值的导向性原则 | 第30页 |
2.教育实践的实效性原则 | 第30-31页 |
3.各方合作的综合性原则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托马斯·里克纳新品格教育思想对我国德育的借鉴意义 | 第32-42页 |
(一)评析 | 第32-34页 |
1.思想特点及理论贡献 | 第32-33页 |
2.理论困境及实践障碍 | 第33-34页 |
(二)我国德育现状分析 | 第34-35页 |
(三)启示 | 第35-42页 |
1.加强美德教育,注重核心价值传播 | 第35-36页 |
2.整合德育资源,创建综合德育模式 | 第36-38页 |
3.关注学生主体,建立整体德育模式 | 第38-39页 |
4.健全评估体系,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 第39-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作者简历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