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7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1.1.1 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 第9-11页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2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21-22页 |
1.3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1.3.1 核心概念 | 第22-23页 |
1.3.2 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1.4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 第24-25页 |
1.4.1 研究的思路 | 第24页 |
1.4.2 研究的内容 | 第24页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1.5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5.1 研究的方法 | 第25页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成都市区域教育联盟的总体设计 | 第27-32页 |
2.1 成都市区域教育联盟的政策背景与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2.1.1 政策背景 | 第27页 |
2.1.2 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2.2 成都市区域教育联盟的指导思想与实践原则 | 第28-29页 |
2.2.1 指导思想 | 第28页 |
2.2.2 实践原则 | 第28-29页 |
2.3 成都市区域教育联盟的作用 | 第29页 |
2.4 成都市区域教育联盟框架下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举措 | 第29-32页 |
2.4.1 成都市城乡干部教师互动 | 第30页 |
2.4.2 成都市城乡学生互动 | 第30页 |
2.4.3 成都市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成都市区域教育联盟的实践现状与问题 | 第32-44页 |
3.1 成都市区域教育联盟的调查设计 | 第32-33页 |
3.1.1 调查目的及调查对象 | 第32页 |
3.1.2 调查设计 | 第32-33页 |
3.2 成都市区域教育联盟的动力与阻碍 | 第33-34页 |
3.2.1 成都市区域教育联盟的动力 | 第33-34页 |
3.2.2 成都市区域教育联盟的阻碍 | 第34页 |
3.3 成都市区域教育联盟的实践现状 | 第34-36页 |
3.3.1 成都市城乡教育互动范围不断扩大 | 第34-35页 |
3.3.2 成都市城乡教师互动规模扩大 | 第35页 |
3.3.3 成都市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成效初显 | 第35-36页 |
3.4 成都市区域教育联盟的实践问题 | 第36-39页 |
3.4.1 成都市城乡教师互动缺乏积极性 | 第36-37页 |
3.4.2 成都市城乡学生互动开展不足 | 第37-38页 |
3.4.3 成都市城乡资源共享效果不佳 | 第38-39页 |
3.5 影响成都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39-44页 |
3.5.1 影响成都市城乡教师互动的原因 | 第39-42页 |
3.5.2 影响成都市城乡学生互动的原因 | 第42页 |
3.5.3 影响成都市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因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成都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措施 | 第44-50页 |
4.1 提高成都市城乡教师互动有效性 | 第44-46页 |
4.1.1 规范设置成都市城乡教师互动流程 | 第44-45页 |
4.1.2 全面提高成都市城乡教师政策执行力 | 第45-46页 |
4.1.3 根据成都市城乡教师互动结果实行严格评估 | 第46页 |
4.2 加大成都市城乡学生互动重视度 | 第46-48页 |
4.2.1 多种机制保障成都市城乡学生互动的开展 | 第47页 |
4.2.2 多形式丰富成都市城乡学生互动活动 | 第47-48页 |
4.2.3 将成都市城乡学生互动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个人考核 | 第48页 |
4.3 确保成都市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操作性 | 第48-50页 |
4.3.1 建立多种保障机制鼓励成都市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 第48-49页 |
4.3.2 制定相关措施严格把关成都市城乡教育资源共享质量 | 第49页 |
4.3.3 搭建基础平台整合成都市多种城乡教育教育资源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0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件 | 第58-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