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河阳山歌实地考察与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章 河阳山歌的历史渊源 | 第14-22页 |
第一节 河阳山歌的产生背景 | 第14-18页 |
一、 自然地理环境 | 第14-15页 |
二、 人文历史因素 | 第15-17页 |
三、 生产生活方式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河阳山歌溯源—《斫竹歌》 | 第18-22页 |
第二章 河阳山歌的类别与题材 | 第22-31页 |
第一节 河阳山歌的类别 | 第22-25页 |
一、 四句头山歌 | 第22-23页 |
二、 短山歌 | 第23-24页 |
三、 大山歌 | 第24-25页 |
四、 长山歌 | 第25页 |
第二节 河阳山歌的题材 | 第25-31页 |
一、 开场歌 | 第26页 |
二、 劳动歌 | 第26页 |
三、 情歌 | 第26-27页 |
四、 生活歌 | 第27-28页 |
五、 儿歌 | 第28页 |
六、 对歌 | 第28-29页 |
七、 风物歌 | 第29页 |
八、 仪式歌 | 第29-30页 |
九、 历史传说歌 | 第30页 |
十、 新山歌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河阳山歌的艺术特征 | 第31-57页 |
第一节 歌唱语言特征 | 第31-33页 |
一、 吴语演唱 | 第31页 |
二、 语言特色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歌词形态特征 | 第33-40页 |
一、 修辞手法 | 第33-38页 |
二、 合辙押韵 | 第38-39页 |
三、 词体结构 | 第39-40页 |
第三节 音乐形态特征 | 第40-57页 |
一、 节奏节拍 | 第40-43页 |
二、 音阶调式 | 第43-47页 |
三、 旋律旋法 | 第47-52页 |
四、 曲式结构 | 第52-54页 |
五、 演唱形式 | 第54-55页 |
六、 音乐变异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河阳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 第57-75页 |
第一节 河阳山歌的传承价值 | 第57-59页 |
一、 音乐价值 | 第57-58页 |
二、 民俗价值 | 第58页 |
三、 历史价值 | 第58页 |
四、 当今价值 | 第58-59页 |
第二节 河阳山歌的传承形态 | 第59-61页 |
一、 传承方式 | 第59-60页 |
二、 传承载体 | 第60-61页 |
第三节 河阳山歌的传承现状 | 第61-67页 |
一、 已有成就 | 第61-66页 |
二、 传承危机 | 第66-67页 |
第四节 河阳山歌传承与发展的分析及对策 | 第67-75页 |
一、 传承与发展的 SWOT 分析 | 第67-71页 |
二、 传承与发展的原则 | 第71页 |
三、 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 第71-75页 |
结语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图片来源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1-82页 |
附录 | 第82-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