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师与学生状况论文--教师状况论文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农村小规模学校新教师发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33页
    一、问题的缘起第10-11页
    二、核心概念界定第11-14页
        (一)教育生态学第11-12页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第12-13页
        (三)新教师第13页
        (四)教师发展第13-14页
    三、文献综述第14-23页
        (一)“教育生态学”的理论研究第14-18页
        (二)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问题的研究综述第18-19页
        (三)对“农村新教师发展”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第19-23页
    四、理论与现实意义第23-24页
        (一)理论价值第23-24页
        (二)现实意义第24页
    五、研究方法第24-25页
        (一)文献研究法第24页
        (二)访谈法第24-25页
        (三)个案研究法第25页
    六、教育生态学核心理论基础第25-33页
        (一)生态平衡与教育生态平衡第25-27页
        (二)教育生态系统的竞争机制与协同进化机制第27-28页
        (三)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第28-30页
        (四)教育生态位与生态位竞争第30-31页
        (五)教育生态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第31-33页
第一章 作为微观教育生态系统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及新教师第33-48页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态学阐释第33-35页
        (一)生态规模之“小”第33-34页
        (二)生态区位之“农”第34-35页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新教师的特殊性第35-37页
        (一)工作量繁杂且巨大第35-36页
        (二)群体生态难构建第36页
        (三)新教师同学校所在村落缺乏深度互动第36-37页
        (四)精神生态环境处于孤独状态第37页
    三、教育生态学视角分析农村小规模学校新教师发展问题的合理性第37-40页
        (一)生态学分析教育学问题的合理性第37-40页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分析小规模学校教师问题的合理性第40页
    四、分析维度的选择和使用第40-42页
    五、调研点简介第42-46页
        (一)XP县基本样貌第42-43页
        (二)教学点简介第43-44页
        (三)新教师群体简介第44-46页
    六、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二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外部环境限制因子分析第48-63页
    一、自然环境复杂第48-52页
        (一)葛竹坪镇第49页
        (二)三江镇第49-51页
        (三)低庄镇第51-52页
        (四)大江口镇第52页
    二、社会环境的积重性第52-56页
        (一)主体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第53页
        (二)留守儿童和老人众多第53-55页
        (三)隔辈人教育障碍重重第55-56页
    三、规范环境的矛盾性第56-62页
        (一)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第57-58页
        (二)代课教师难以“正名”第58-61页
        (三)家庭教育部分基本缺失第61-62页
    四、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三章 教育生态内部环境的限制性因子分析第63-80页
    一、物质生态环境缺乏第63-68页
        (一)薪资待遇较低——决定性“限制因子”第63-65页
        (二)硬件设施缺乏——次决定性限制因子第65-68页
    二、制度生态环境混乱第68-75页
        (一)招聘制度衔接不良——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第68-70页
        (二)校舍使用制度——校舍公用与学校内部生态混乱第70-72页
        (三)补助政策落实地区差异大——教育补偿措施失衡第72-73页
        (四)任课管理制度混乱——教育资源的无序和失衡第73-74页
        (五)教师培训制度缺失——教师发展陷入“一潭死水”第74-75页
    三、精神生态环境单调第75-77页
        (一)缺乏娱乐活动——精神生态的寂静第76页
        (二)缺乏校际之间的互动——区域教育生态的点状孤立第76-77页
        (三)教师个人问题陷入困境——个体生态的危机第77页
    四、行为生态环境机械化第77-79页
        (一)繁重的授课工作——“焦虑”和“怀疑”的应对策略第78页
        (二)重复性生活模式——“从众与消极抵抗”的应对策略第78-79页
    五、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四章 新教师个体内部的生态环境限制因子分析第80-86页
    一、教师个体精神生态环境危机第80-84页
        (一)自我认同感不足第80-82页
        (二)职业成就感缺失第82-83页
        (三)个人收获和付出失衡第83-84页
    二、个体家庭生态环境缺失第84-85页
    三、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五章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农村小规模学校新教师发展问题原因分析第86-96页
    一、不可控因子分析第86-87页
        (一)自然环境的区别性第86-87页
        (二)社会环境的稳定性第87页
    二、可控因子分析第87-95页
        (一)“规范环境”构成背后的原因第88-89页
        (二)“学校内部教育生态环境”诸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第89-95页
    三、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六章 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新教师发展的途径第96-108页
    一、构建积极的新教师发展教育生态外部环境第97-105页
        (一)核心限制因子的补充第97-98页
        (二)制度生态环境的营造第98-99页
        (三)营造生态化新教师培训机制第99-100页
        (四)开发内生性的新教师培养计划第100-101页
        (五)构建新教师组织生态圈的最小合作单元第101-102页
        (六)构建小规模学校和所在村落之间的良性互动第102页
        (七)构建以教育虚拟社区为基础的“虚拟教育生态”第102-105页
    二、教育生态意识和习惯的内生性养成第105-107页
        (一)树立自主性的教育生态意识第105页
        (二)树立生态学意义上的教师发展信念第105-106页
        (三)保持教育热情第106页
        (四)明确新教师的发展节律期第106-107页
    三、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结语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4页
附录第114-122页
后记第122-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乡义务教育师资财政经费投入努力程度研究
下一篇:战后日本病弱教育义务制确立的历史演进研究(1945-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