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食用油脂加工工业论文--油脂原料论文

不同地区油菜籽营养成分的近红外分析及营养特征的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英文缩写对照表第13-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3页
    1 油菜籽第14-15页
        1.1 我国油菜生产现状第14页
        1.2 我国油菜产业存在的问题第14-15页
        1.3 油菜产业的技术支撑第15页
    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第15-16页
        2.1 近红外光谱技术原理第15-16页
        2.2 建立近红外定标模型的方法第16页
            2.2.1 化学计量学方法第16页
            2.2.2 建立定标模型的基本流程第16页
    3.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油菜籽品质分析的现状第16-20页
        3.1 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第16-17页
        3.2 油含量的测定方法第17页
        3.3 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第17页
        3.4 灰分含量的测定方法第17-18页
        3.5 植酸含量的测定方法第18页
        3.6 β-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方法第18页
        3.7 芥子碱含量的测定方法第18-19页
        3.8 磷脂含量的测定方法第19页
        3.9 生育酚含量的测定方法第19页
        3.10 甾醇含量的测定方法第19-20页
    4. 影响油菜籽营养物质含量的因素第20-21页
        4.1 我国油菜产区地理条件及气候特点第20页
            4.1.1 春油菜产区第20页
            4.1.2 冬油菜产区第20页
        4.2 影响我国油菜产业的外部因素第20-21页
            4.2.1 地理位置第20-21页
            4.2.2 温度、光照及降水量第21页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第21-23页
        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5.2 研究的内容第22-23页
            5.2.1 建立油菜籽多品质的定标模型第22页
            5.2.2 验证定标模型的准确性第22页
            5.2.3 初步研究海拔与油菜籽组分之间的关系第22-23页
第二章 油菜籽品质参数定标模型的建立方法第23-2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3-26页
        1.1 材料第23页
        1.2 主要试剂及药品第23-25页
            1.2.1 油菜籽含油量的测定第23页
            1.2.2 油菜籽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23-24页
            1.2.3 油菜籽植酸含量的测定第24页
            1.2.4 油菜籽β-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第24页
            1.2.5 油菜籽芥子碱含量的测定第24-25页
            1.2.6 油菜籽磷脂含量的测定第25页
            1.2.7 油菜籽生育酚含量的测定第25页
            1.2.8 油菜籽甾醇含量的测定第25页
        1.3 主要仪器设备第25-26页
    2. 实验方法第26-29页
        2.1 化学值测定方法第26页
        2.2 油菜籽样品原始光谱的采集第26-27页
        2.3 近红外光谱模型建立方法的选择第27-29页
            2.3.1 光谱区间的选择第28页
            2.3.2 光谱预处理方法及优化第28页
            2.3.3 最佳主因子数的选择及异常样品的剔除第28页
            2.3.4 近红外光谱模型的验证第28-29页
第三章 油菜籽各组分含量近红外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第29-71页
    1. 油菜籽各组分近红外模型的建立第29-59页
        1.1 油菜籽水分含量近红外模型的建立第29-32页
            1.1.1 水分含量的化学法测定第29-30页
            1.1.2 最佳光谱区间的选择第30页
            1.1.3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优化结果第30-31页
            1.1.4 最佳主因子数的选择及异常样品的剔除第31页
            1.1.5 水分含量建立定标模型方法优化设置第31-32页
        1.2 含油量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第32-35页
            1.2.1 含油量的化学法测定第32-33页
            1.2.2 最佳光谱区间的选择第33页
            1.2.3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优化结果第33-34页
            1.2.4 最佳主因子数的选择及异常样品的剔除第34页
            1.2.5 含油量建立定标模型方法优化设置第34-35页
        1.3 蛋白质含量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第35-38页
            1.3.1 蛋白质含量的化学法测定第35页
            1.3.2 最佳光谱区间的选择第35-36页
            1.3.3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优化结果第36页
            1.3.4 最佳主因子数的选择及异常样品的剔除第36-37页
            1.3.5 蛋白质含油量建立定标模型方法优化设置第37-38页
        1.4 灰分含量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第38-41页
            1.4.1 灰分含量的化学法测定第38页
            1.4.2 最佳光谱区间的选择第38-39页
            1.4.3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优化结果第39页
            1.4.4 最佳主因子数的选择及异常样品的剔除第39-40页
            1.4.5 灰分含量建立定标模型方法优化设置第40-41页
        1.5 植酸含量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第41-44页
            1.5.1 植酸含量的化学法测定第41页
            1.5.2 最佳光谱区间的选择第41-42页
            1.5.3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优化结果第42页
            1.5.4 最佳主因子数的选择及异常样品的剔除第42-43页
            1.5.5 植酸含量建立定标模型方法优化设置第43-44页
        1.6 β-胡萝卜素含量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第44-47页
            1.6.1 β-胡萝卜素含量的化学法测定第44页
            1.6.2 最佳光谱区间的选择第44-45页
            1.6.3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优化结果第45页
            1.6.4 最佳主因子数的选择及异常样品的剔除第45-46页
            1.6.5 β-胡萝卜素含量建立定标模型方法优化设置第46-47页
        1.7 芥子碱含量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第47-50页
            1.7.1 芥子碱含量的化学法测定第47页
            1.7.2 最佳光谱区间的选择第47-48页
            1.7.3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优化结果第48页
            1.7.4 最佳主因子数的选择及异常样品的剔除第48-49页
            1.7.5 芥子碱含量建立定标模型方法优化设置第49-50页
        1.8 磷脂含量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第50-53页
            1.8.1 磷脂含量的化学法测定第50页
            1.8.2 最佳光谱区间的选择第50-51页
            1.8.3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优化结果第51页
            1.8.4 最佳主因子数的选择及异常样品的剔除第51-52页
            1.8.5 磷脂含量建立定标模型方法优化设置第52-53页
        1.9 生育酚含量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第53-56页
            1.9.1 生育酚含量的化学法测定第53页
            1.9.2 最佳光谱区间的选择第53-54页
            1.9.3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优化结果第54页
            1.9.4 最佳主因子数的选择及异常样品的剔除第54-55页
            1.9.5 生育酚含量建立定标模型方法优化设置第55-56页
        1.10 甾醇含量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第56-59页
            1.10.1 甾醇含量的化学法测定第56页
            1.10.2 最佳光谱区间的选择第56-57页
            1.10.3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优化结果第57页
            1.10.4 最佳主因子数的选择及异常样品的剔除第57-58页
            1.10.5 甾醇含量建立定标模型方法优化设置第58-59页
    2 油菜籽各组分含量近红外模型的验证第59-69页
        2.1 水分含量近红外模型的验证第59-60页
        2.2 含油量近红外模型的验证第60-61页
        2.3 蛋白质含量近红外模型的验证第61-62页
        2.4 灰分含量近红外模型的验证第62-63页
        2.5 植酸含量近红外模型的验证第63-64页
        2.6 β-胡萝卜素含量近红外模型的验证第64-65页
        2.7 芥子碱含量近红外模型的验证第65-66页
        2.8 磷脂含量近红外模型的验证第66-67页
        2.9 生育酚含量近红外模型的验证第67页
        2.10 甾醇含量近红外模型的验证第67-69页
    3 结论第69-71页
第四章 不同地区油菜籽组分品质的分析及海拔对油菜籽组分品质的影响分析第71-95页
    1 油菜籽的分类及影响油菜籽组分含量因素第71-72页
        1.1 油菜籽来源及归类第71-72页
        1.2 影响油菜籽组分品质的因素第72页
    2 油菜籽组分品质分析第72-94页
        2.1 实验材料第72页
        2.2 油菜籽组分含量的测定第72页
        2.3 统计分析第72页
        2.4 分析结果第72-89页
        2.5 海拔高度对同一品种油菜籽组分品质的影响第89-90页
        2.6 海拔高度对甘蓝型油菜籽组分含量的影响第90-94页
    3 结论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附录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属板材分切断面形貌特征及无毛刺精密分切新工艺研究
下一篇:柴油机尾气氧化催化(DOC)贵金属催化剂制备及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