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柴油车尾气排放及后处理技术 | 第12-14页 |
1.2.1 柴油车尾气排放污染物 | 第12页 |
1.2.2 柴油车尾气排放特点 | 第12-13页 |
1.2.3 柴油车尾气后处理技术 | 第13-14页 |
1.3 DOC氧化催化技术 | 第14-19页 |
1.3.1 DOC组成 | 第14-16页 |
1.3.2 DOC催化剂 | 第16-18页 |
1.3.3 DOC反应过程 | 第18-19页 |
1.4 DOC贵金属催化剂 | 第19-22页 |
1.4.1 贵金属催化剂负载技术 | 第19页 |
1.4.2 贵金属活性组分 | 第19页 |
1.4.3 稀土载体 | 第19-21页 |
1.4.4 催化剂硫中毒 | 第21-22页 |
1.5 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5.2 主要工作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4-33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4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24-25页 |
2.3 催化剂制备 | 第25-28页 |
2.3.1 Pt/CeO_2-X、Pt/CeO_2-J、Pt/CeO_2-XJ催化剂制备 | 第25-26页 |
2.3.2 x%Pt/CeO_2催化剂制备(x=0.5、1、2、4) | 第26页 |
2.3.3 y%Pd/CeO_2催化剂制备(y=0.5、1、2、4) | 第26页 |
2.3.4 Pt_xPd_y/CeO_2催化剂制备(x=0、0.2、0.4、0.6、0.8、1,y=1-x) | 第26页 |
2.3.5 Pt/C、Pt/CZ、P-CZL催化剂制备 | 第26-27页 |
2.3.6 Pt/CZL、Pt/ZL@C、Pt/CL@Z催化剂制备 | 第27-28页 |
2.3.7 Pt/ZL@C、Pt/ZY@C、Pt/ZA@C催化剂制备 | 第28页 |
2.4 活性评价 | 第28-31页 |
2.4.1 实验装置 | 第28-29页 |
2.4.2 催化反应系统 | 第29页 |
2.4.3 分析系统 | 第29-30页 |
2.4.4 活性评价可靠性验证 | 第30-31页 |
2.5 催化剂表征 | 第31-33页 |
2.5.1 XRD表征 | 第31页 |
2.5.2 H_2-TPR表征 | 第31-32页 |
2.5.3 FTIR表征 | 第32页 |
2.5.4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 第32页 |
2.5.5 CO-TPD表征 | 第32-33页 |
第三章 DOC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技术研究 | 第33-38页 |
3.1 催化剂活性测试 | 第33-34页 |
3.1.1 CO氧化活性测试 | 第33-34页 |
3.1.2 C_3H_6氧化活性测试 | 第34页 |
3.2 催化剂表征 | 第34-36页 |
3.2.1 催化剂负载量分析 | 第34-35页 |
3.2.2 CO-TPD表征 | 第35-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DOC催化剂活性规律研究 | 第38-47页 |
4.1 贵金属种类和负载量的影响 | 第38-42页 |
4.1.1 单Pt贵金属负载量影响 | 第38-39页 |
4.1.2 单Pd贵金属负载量影响 | 第39-41页 |
4.1.3 Pt-Pd双贵金属活性考察 | 第41-42页 |
4.2 载体种类和形态的影响 | 第42-46页 |
4.2.1 不同Ce基载体活性考察 | 第42-44页 |
4.2.2 不同核壳结构载体活性考察 | 第44-45页 |
4.2.3 不同金属掺杂载体活性考察 | 第45-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DOC催化剂硫中毒及抗硫性机理研究 | 第47-56页 |
5.1 抗硫性测试 | 第47-50页 |
5.2 催化剂XRD谱图 | 第50-52页 |
5.3 催化剂H_2-TPR谱图 | 第52-53页 |
5.4 硫中毒分析 | 第53-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