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藏语系论文--壮侗语族(侗傣语族)论文--泰语(暹罗语)论文

汉泰脸部器官词语的认知对比研究--以“脸、面”与“眼、目”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选题缘由第10-11页
    1.2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的理论第11-15页
        1.2.1 转喻第11-12页
        1.2.2 隐喻第12-14页
        1.2.3 隐喻与转喻的相互作用第14-15页
    1.3 研究现状概述第15-17页
        1.3.1 中国关于人体器官的概念隐喻研究成果第15-17页
        1.3.2 泰国关于人体器官的概念隐喻研究成果第17页
    1.4 研究的意义第17-18页
    1.5 研究范围和方法第18页
    1.6 语料来源第18-19页
第二章 汉语中“脸、面”与泰语中“na”(?)的对比第19-46页
    2.1 汉语中的“脸、面”第19-28页
        2.1.1 “脸、面”的义项第19-20页
        2.1.2 从转喻与隐喻的角度分析“脸、面”的引申义及其认知机制第20-28页
            2.1.2.1 “脸、面”的转喻第20-23页
            2.1.2.2 “脸、面”的隐喻第23-28页
    2.2 泰语中“na”(?)第28-37页
        2.2.1 “na”(?)的义项第28-29页
        2.2.2 从转喻与隐喻的角度分析“na”的引申义及其认知机制第29-37页
            2.2.2.1 “na”的转喻第29-31页
            2.2.2.2 “na”的隐喻第31-37页
    2.3 汉语中“脸、面”与泰语中“na”(?)的异同第37-46页
        2.3.1 汉泰隐喻的相似性第37-42页
            2.3.1.1 具体化的隐喻第37-40页
            2.3.1.2 抽象化的隐喻第40-42页
        2.3.2 汉泰语隐喻的差异性第42-46页
            2.3.2.1 汉语特有的隐喻表达的方式第42-43页
            2.3.2.2 泰语特有的隐喻表达的方式第43-46页
第三章 汉语中“眼、目”与泰语中“ta”(?)的对比第46-79页
    3.1 汉语中“眼、目”第46-61页
        3.1.1 “眼、目”的义项第46-47页
        3.1.2 从转喻与隐喻的角度分析“眼、目”的引申义及其认知机制第47-61页
            3.1.2.1 “眼、目”的转喻第47-53页
            3.1.2.2 “眼、目”的隐喻第53-61页
    3.2 泰语中“ta”(?)第61-71页
        3.2.1 “ta”(?)的义项第61页
        3.2.2 从转喻与隐喻的角度分析“ta”的引申义及其认知机制第61-71页
            3.2.2.1 “ta”的转喻第61-65页
            3.2.2.2 “ta”的隐喻第65-71页
    3.3 汉语中“眼、目”与泰语中“ta”(?)的异同第71-79页
        3.3.1 汉泰隐喻的相似性第71-75页
            3.3.1.1 具体化的隐喻第71-73页
            3.3.1.2 抽象化的隐喻第73-75页
        3.3.2 汉泰语隐喻的差异性第75-79页
            3.3.2.1 汉语特有的隐喻表达的方式第75-77页
            3.3.2.2 泰语特有的隐喻表达的方式第77-79页
第四章 结语第79-80页
    4.1 全文总结第79页
    4.2 本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致谢第83-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85-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衢州话的否定标记词研究
下一篇: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对《圣经》的戏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