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各种酒及其制造论文--葡萄酒、香槟酒论文

产OTA炭黑曲霉对酿酒过程和葡萄酒品质的影响机制与脂肽类抑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36页
    1.1 炭黑曲霉的生长与产毒第15-17页
        1.1.1 炭黑曲霉菌落形态和产孢结构第15-16页
        1.1.2 炭黑曲霉的OTA产生能力第16-17页
    1.2 影响炭黑曲霉生长与产毒的主要因素第17-19页
        1.2.1 培养条件第17-18页
        1.2.2 相对湿度(RH)第18页
        1.2.3 pH值第18页
        1.2.4 碳源、氮源及其它营养元素第18-19页
        1.2.5 光照第19页
        1.2.6 其它因素第19页
    1.3 抑制炭黑曲霉生长和产生OTA的方法第19-24页
        1.3.1 物理方法第19-20页
        1.3.2 化学方法第20-22页
        1.3.3 生物方法第22-24页
    1.4 真菌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第24-26页
        1.4.1 酵母菌的甘油代谢途径第24-25页
        1.4.2 影响酵母菌合成甘油的因素第25-26页
    1.5 枯草芽孢杆菌产生的抗菌物质及其应用第26-32页
        1.5.1 枯草芽孢杆菌产生抗菌物质的种类第26-29页
        1.5.2 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和鉴定第29-30页
        1.5.3 抗菌物质的稳定性第30页
        1.5.4 抗菌物质的抑菌机理第30-31页
        1.5.5 枯草芽孢杆菌及其抗菌物质的应用第31-32页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2-33页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33-36页
        1.7.1 研究内容第33-34页
        1.7.2 技术路线第34-36页
第二章 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霉菌和产OTA炭黑曲霉的生长与产毒规律第36-46页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第36-37页
        2.1.1 菌种第36页
        2.1.2 葡萄第36页
        2.1.3 培养基第36页
        2.1.4 主要试剂第36页
        2.1.5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6-37页
    2.2 实验内容和方法第37-39页
        2.2.1 霉菌的活化与孢子悬浮液的制备第37页
        2.2.2 葡萄酒酿造第37页
        2.2.3 炭黑曲霉在酿酒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第37-38页
        2.2.4 霉菌污染量的测定第38-39页
        2.2.5 OTA提取与测定第39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9-44页
        2.3.1 酿酒过程中霉菌污染量的变化第39-41页
        2.3.2 酿酒过程中污染的霉菌种类第41页
        2.3.3 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数量变化第41-42页
        2.3.4 皮渣分离后葡萄酒和皮渣中霉菌污染量和OTA产量第42-43页
        2.3.5 发酵过程中OTA含量的变化第43-44页
    2.4 讨论第44-45页
    2.5 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酿酒过程中影响OTA产生菌生长与产毒的主要因素第46-58页
    3.1 材料与仪器设备第46-47页
        3.1.1 菌种第46页
        3.1.2 葡萄第46页
        3.1.3 培养基第46-47页
        3.1.4 主要试剂第47页
        3.1.5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47页
    3.2 实验内容和方法第47-49页
        3.2.1 霉菌的活化与孢子悬浮液的制备第47页
        3.2.2 葡萄汁的制备第47页
        3.2.3 葡萄酒酿造工艺操作流程第47页
        3.2.4 葡萄酒酿造过程和样品采集第47-48页
        3.2.5 酿酒过程中霉菌污染量的分析第48页
        3.2.6 酿酒过程中影响炭黑曲霉生长和产OTA的因素第48页
        3.2.7 接种与菌体生长测定第48-49页
        3.2.8 OTA的提取与分析第49页
        3.2.9 酒精和还原糖含量的测定第4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9-55页
        3.3.1 自然酿酒过程中霉菌与酵母菌数量及OTA产量的变化规律第49-52页
        3.3.2 SO_2对酿酒过程中霉菌污染量、OTA产量、还原糖和酒精含量的影响第52-53页
        3.3.3 发酵液中主要成分对炭黑曲霉生长和OTA产生的影响第53-55页
    3.4 讨论第55-56页
    3.5 小结第56-58页
第四章 炭黑曲霉和OTA对酿酒过程和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第58-90页
    4.1 材料与仪器设备第58-60页
        4.1.1 菌种第58页
        4.1.2 葡萄第58页
        4.1.3 培养基第58-59页
        4.1.4 主要试剂第59页
        4.1.5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59-60页
    4.2 实验内容与方法第60-65页
        4.2.1 菌体的活化第60页
        4.2.2 葡萄酒酿造操作步骤、处理和采样第60页
        4.2.3 酒精、还原糖和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第60页
        4.2.4 葡萄酒中挥发性物质的GC-MS分析第60-61页
        4.2.5 炭黑曲霉对酿酒酵母菌产甘油能力的影响第61页
        4.2.6 炭黑曲霉与酿酒酵母菌混合培养时的菌体微观形态观察第61页
        4.2.7 炭黑曲霉促进酿酒酵母菌产甘油的作用机制探究第61-62页
        4.2.8 炭黑曲霉对酿酒酵母菌中与甘油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第62-65页
        4.2.9 甘油、果糖和葡萄糖含量的测定第65页
        4.2.10 OTA提取和测定第65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65-87页
        4.3.1 炭黑曲霉对酒精发酵的影响第65-66页
        4.3.2 炭黑曲霉对葡萄酒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第66-74页
        4.3.3 炭黑曲霉对酿酒酵母菌甘油代谢和糖类消耗的影响第74-76页
        4.3.4 酿酒酵母菌对炭黑曲霉产生OTA的影响第76-77页
        4.3.5 炭黑曲霉和酿酒酵母菌混合培养时菌体的微观形态第77-79页
        4.3.6 炭黑曲霉产物对酿酒酵母菌产甘油和利用糖类能力的影响第79-81页
        4.3.7 炭黑曲霉灭菌孢子液对酿酒酵母菌产甘油和利用糖类能力的影响第81-83页
        4.3.8 炭黑曲霉对酿酒酵母菌甘油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第83-87页
    4.4 讨论第87-88页
    4.5 小结第88-90页
第五章 酿酒条件下抑制OTA产生菌的脂肽类鉴定与作用机制第90-140页
    5.1 材料和仪器设备第90-92页
        5.1.1 菌种第90页
        5.1.2 培养基第90-91页
        5.1.3 主要试剂第91页
        5.1.4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91-92页
    5.2 实验内容和方法第92-99页
        5.2.1 菌体的活化第92页
        5.2.2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的制备第92页
        5.2.3 枯草芽孢杆菌产抗真菌物质的提取第92-93页
        5.2.4 抗真菌物质的稳定性第93-95页
        5.2.5 抗真菌物质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第95页
        5.2.6 抗真菌物质的抑菌能力分析第95-96页
        5.2.7 抗真菌物质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第96-97页
        5.2.8 SO_2对炭黑曲霉和酵母菌的MIC测定第97-98页
        5.2.9 抗真菌物质对炭黑曲霉和酵母菌菌体微观形态的影响第98页
        5.2.10 抑菌活性的测定方法第98页
        5.2.11 OTA的提取和分析第98页
        5.2.12 SDS-PAGE电泳分析第98-99页
        5.2.13 蛋白含量的测定第99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99-135页
        5.3.1 不同提取方法所得样品的抑菌活性第99-100页
        5.3.2 盐析样品的稳定性第100-104页
        5.3.3 酸沉样品稳定性第104-108页
        5.3.4 酸沉盐析样品的稳定性第108-112页
        5.3.5 不同稀释倍数下三种提取样品的蛋白含量和抑菌活性第112-114页
        5.3.6 抗真菌物质的纯化与鉴定第114-120页
        5.3.7 不同浓度抑菌脂肽对炭黑曲霉生长和产OTA的抑制作用第120-121页
        5.3.8 抑菌脂肽和酸沉盐析样品对酿酒过程分离霉菌的抑制能力第121-123页
        5.3.9 抑菌脂肽对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第123-124页
        5.3.10 抑菌脂肽在固体培养基上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第124-127页
        5.3.11 SO_2在固体培养基上对炭黑曲霉和酵母菌的MIC第127页
        5.3.12 抑菌脂肽和SO_2在液体培养基上对炭黑曲霉和酵母菌的MIC第127-130页
        5.3.13 抑菌脂肽对炭黑曲霉和酵母菌菌体微观形态的影响第130-135页
    5.4 讨论第135-138页
    5.5 小结第138-140页
第六章 脂肽类物质用于葡萄酒酿造过程的抑菌作用及其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第140-164页
    6.1 材料与仪器设备第140-142页
        6.1.1 菌种第140页
        6.1.2 葡萄第140-141页
        6.1.3 培养基第141页
        6.1.4 主要试剂第141页
        6.1.5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141-142页
    6.2 实验内容和方法第142-144页
        6.2.1 菌体的活化第142页
        6.2.2 抑菌脂肽的制备第142页
        6.2.3 抑菌脂肽在葡萄酒酿造中应用第142-143页
        6.2.4 真菌污染量总数的测定第143页
        6.2.5 OTA的提取和测定第143页
        6.2.6 酒精、还原糖、总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第143页
        6.2.7 葡萄酒中挥发性物质的GC-MS分析第143页
        6.2.8 葡萄酒中甘油、葡萄糖和果糖含量的测定第143页
        6.2.9 葡萄酒的感官评价第143-144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44-162页
        6.3.1 抑菌脂肽对自然酿酒过程中真菌、OTA污染量和葡萄酒理化指标的影响第144-148页
        6.3.2 抑菌脂肽对人为添加炭黑曲霉的酿酒过程中真菌、OTA污染量以及葡萄酒理化指标的影响第148-153页
        6.3.3 不同处理方式对皮渣中霉菌及OTA含量的影响第153-154页
        6.3.4 不同处理方式对葡萄酒挥发性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的影响第154-161页
        6.3.5 抑菌脂肽对葡萄酒感官品质的影响第161-162页
    6.4 讨论第162-163页
    6.5 小结第163-164页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第164-167页
    7.1 结论第164-165页
    7.2 创新点第165页
    7.3 展望第165-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82页
致谢第182-183页
作者简介第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下渗滤系统处理污水的效果及工程应用研究
下一篇:交织与原型--全球织造技术巨变中的中国云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