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导论 | 第9-11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第9-10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 第10-11页 |
2 激励机制的理论解释 | 第11-15页 |
2.1 激励的含义 | 第11页 |
2.2 激励机制的含义 | 第11页 |
2.3 相关激励理论研究成果 | 第11-15页 |
2.3.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第11-13页 |
2.3.2 奥尔德弗的"ERG"需要理论 | 第13页 |
2.3.3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 | 第13-14页 |
2.3.4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第14页 |
2.3.5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 第14页 |
2.3.6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 第14-15页 |
3 激励机制的设计 | 第15-19页 |
3.1 激励机制设计主要形式 | 第15-16页 |
3.1.1 薪酬激励 | 第15页 |
3.1.2 培训激励 | 第15页 |
3.1.3 绩效考核激励 | 第15页 |
3.1.4 职业规划激励 | 第15页 |
3.1.5 授权激励 | 第15-16页 |
3.2 激励机制设计的主要原则 | 第16-17页 |
3.2.1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统一的原则 | 第16页 |
3.2.2 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 第16页 |
3.2.3 多层次激励的原则 | 第16页 |
3.2.4 奖罚分明,多奖少罚的原则 | 第16-17页 |
3.3 激励机制设计的作用及意义 | 第17-19页 |
3.3.1 吸引并留住优秀的员工到企业来 | 第17页 |
3.3.2 最大限度的开发员工的能力及潜力 | 第17-18页 |
3.3.3 为员工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 第18页 |
3.3.4 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 第18-19页 |
4 企业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 第19-25页 |
4.1 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4.1.1 激励的方式和手段单一,缺乏与时俱进 | 第19页 |
4.1.2 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管理意识薄弱 | 第19-20页 |
4.1.3 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不平衡 | 第20页 |
4.1.4 激励存在平均主义,奖罚不分明 | 第20-21页 |
4.1.5 照搬企业的激励模式 | 第21页 |
4.1.6 激励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缺乏科学性 | 第21页 |
4.2 企业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 第21-25页 |
4.2.1 完善薪酬体系,构建培训体系,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的氛围 | 第21-22页 |
4.2.2 打破平均主义,建立分明的奖惩机制 | 第22页 |
4.2.3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 | 第22-23页 |
4.2.4 管理者应提高自身的素质 | 第23页 |
4.2.5 建立系统科学的激励机制 | 第23-24页 |
4.2.6 增强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 第24-25页 |
5 AL公司激励机制设计实证研究 | 第25-37页 |
5.1 AL公司的相关介绍 | 第25-27页 |
5.1.1 AL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第25-26页 |
5.1.2 部门分类情况 | 第26页 |
5.1.3 员工情况 | 第26页 |
5.1.4 相关制度的介绍 | 第26页 |
5.1.5 培训学校员工薪酬构成 | 第26-27页 |
5.2 AL公司具体的激励措施 | 第27-30页 |
5.2.1 续班奖金激励制度 | 第27页 |
5.2.2 招生奖金制度 | 第27页 |
5.2.3 专职教师绩效考评制度 | 第27页 |
5.2.4 现状问卷调查 | 第27-30页 |
5.3 AL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页 |
5.3.1 激励目标不够明确 | 第30页 |
5.3.2 未能使激励有差别 | 第30页 |
5.3.3 激励方式存在问题 | 第30页 |
5.4 AL培训学校激励机制的设计原则 | 第30-32页 |
5.4.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1页 |
5.4.2 公平原则 | 第31页 |
5.4.3 与时俱进原则 | 第31页 |
5.4.4 按需激励的原则 | 第31页 |
5.4.5 系统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31-32页 |
5.5 AL公司激励机制的激励方案 | 第32-37页 |
5.5.1 薪酬制度的构建 | 第32-35页 |
5.5.2 培训激励的改进 | 第35页 |
5.5.3 企业文化的构建 | 第35页 |
5.5.4 职业生涯规划的构建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