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历史、地理论文--地理论文

高中探究性地理活动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引言第11-2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4页
    1.2 研究现状第14-21页
        1.2.1 国外关于地理活动教学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国内关于地理活动教学研究现状第16-21页
        1.2.3 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1页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第21-22页
        1.3.1 研究目标第21页
        1.3.2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2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2-24页
        1.4.1 拟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2 技术路线第23-24页
    1.5 创新与不足第24-26页
        1.5.1 创新之处第24-25页
        1.5.2 不足之处第25-26页
2. 中学探究性地理活动的历史和现状第26-44页
    2.1 概念界定第26-28页
        2.1.1 活动教学第26-27页
        2.1.2 有效教学第27-28页
    2.2 西方探究性地理活动教学的产生与发展第28-30页
    2.3 西方地理探究活动教学的特点第30-40页
        2.3.1 活动目标:强调地理技能第30-33页
        2.3.2 活动主题:激发探究欲望第33-34页
        2.3.3 活动领域:跨学科学习第34-35页
        2.3.4 活动内容:体现生活地理第35-37页
        2.3.5 活动方式:凸显信息技术第37-38页
        2.3.6 活动空间:重视野外考察第38-40页
    2.4 我国探究性地理活动的产生与发展第40-44页
        2.4.1 起源阶段(1923-1949)第40页
        2.4.2 进步阶段(1950-1985)第40-41页
        2.4.3 发展阶段(1986-2000)第41-42页
        2.4.4 规范阶段(2001年至今)第42-44页
3. 高中探究性地理活动有效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第44-53页
    3.1 地理活动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系统第44-50页
        3.1.1 初拟指标第44-49页
        3.1.2 筛选指标第49-50页
    3.2 地理活动教学有效性评价的权重系统第50-51页
    3.3 地理活动教学有效性评价的标准系统第51-53页
4. 我国高中地理探究性活动教学有效性现状第53-63页
    4.1 问卷调查的目的第53页
    4.2 问卷的设计第53-54页
    4.3 问卷的发放与样本选取第54页
    4.4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54-60页
    4.5 结论与反思第60-63页
        4.5.1 调查结论第60-61页
        4.5.2 调查反思第61-63页
5. 高中地理探究性活动有效教学策略第63-81页
    5.1 有效地理活动的时间策略第63-70页
        5.1.1 地理“微活动”策略:聚零为整第63-66页
        5.1.2 最佳地理活动时机策略:点“时”成金第66-68页
        5.1.3 跨学科地理活动策略:它山之“时”第68-70页
    5.2 有效地理活动的空间策略第70-74页
        5.2.1 地理活动实体空间策略第70-73页
        5.2.2 地理活动虚拟空间策略第73-74页
    5.3 有效地理活动的信息技术策略第74-77页
        5.3.1 探究性地理活动教学信息资源获取策略第74-77页
        5.3.2 探究性地理活动教学信息资源加工策略第77页
    5.4 有效地理活动的实施策略第77-81页
        5.4.1 动机激发策略——利用地理的学科特点第77-78页
        5.4.2 活动指导策略——渗透地理的科学方法第78-80页
        5.4.3 活动梯度策略——设置进阶性的地理问题第80-81页
6. 基于校本实践的实证研究第81-91页
    6.1 实验背景第81页
    6.2 实验方案第81-82页
    6.3 实验案例第82-90页
    6.4 实验效果第90-91页
7. 结语第91-94页
    7.1 基本结论第91-92页
    7.2 存在的问题第92页
    7.3 前景展望第92-94页
附录第94-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1页
致谢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兰州鲇GH和MSTN基因多态性及生长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热应激对虹鳟免疫指标及热休克蛋白基因HSP47 mRNA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