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1. 前言 | 第13-22页 |
1.1 罗非鱼简介 | 第13页 |
1.2 水产品保活技术概况 | 第13-16页 |
1.2.1 国内外水产品保活技术概况 | 第13-14页 |
1.2.2 几种常见的水产品保活方法 | 第14-16页 |
1.3 鱼类保活过程测定的生化指标 | 第16-20页 |
1.3.1 鱼体生化指标 | 第16页 |
1.3.2 鱼体血液生化指标 | 第16-17页 |
1.3.3 鱼体呈味成分指标 | 第17-20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二氧化碳麻醉对罗非鱼麻醉效果的研究 | 第22-2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1 材料与装置 | 第22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2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2.1.4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2.2.1 不同CO_2浓度的麻醉效果 | 第24-25页 |
2.2.2 不同CO_2麻醉液温度对罗非鱼麻醉效果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3 不同浸浴时间对罗非鱼复苏的影响 | 第26页 |
2.2.4 罗非鱼麻醉过程中血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3.罗非鱼二氧化碳麻醉无水保活技术研究 | 第29-35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29页 |
3.1.1 实验原料 | 第29页 |
3.1.2 试验主要试剂 | 第29页 |
3.1.3 试验主要设备 | 第29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3.2.1 罗非鱼活体与死亡的确定 | 第29-30页 |
3.2.2 保活温度对罗非鱼保活效果的影响 | 第30页 |
3.2.3 CO_2浓度对罗非鱼保活效果的影响 | 第30页 |
3.2.4 浸浴时间对罗非鱼保活效果的影响 | 第30页 |
3.2.5 供氧方式对罗非鱼保活效果的影响 | 第30页 |
3.2.6 正交试验 | 第30页 |
3.2.7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4页 |
3.3.1 温度对罗非鱼无水保活存活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2 CO_2浓度对罗非鱼无水保活存活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3 浸浴时间对罗非鱼无水保活存活率的影响 | 第32页 |
3.3.4 供氧方式对罗非鱼无水保活存活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5 正交试验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罗非鱼在CO_2麻醉无水保活过程中的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35-41页 |
4.1 原料与设备 | 第35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4.1.2 试验主要试剂 | 第35页 |
4.1.3 试验主要设备 | 第35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4.2.1 罗非鱼的保活方式 | 第35-36页 |
4.2.2 罗非鱼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36页 |
4.2.3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0页 |
4.3.1 罗非鱼血液中肌酐含量的变化 | 第36-37页 |
4.3.2 罗非鱼血液中BUN含量的变化 | 第37页 |
4.3.3 罗非鱼血液中GOT与GPT活力的变化 | 第37-38页 |
4.3.4 罗非鱼血液中乳酸脱氢酶活力的变化 | 第38-39页 |
4.3.5 罗非鱼血液中乳酸含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5. 罗非鱼在CO_2麻醉无水保活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与主要呈味成分的变化 | 第41-57页 |
5.1 试验试剂和仪器 | 第41-42页 |
5.1.1 试验试剂 | 第41-42页 |
5.1.2 试验主要设备 | 第42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5.2.1 罗非鱼的保活方法 | 第42页 |
5.2.2 罗非鱼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 | 第42页 |
5.2.3 非蛋白氮的测定 | 第42页 |
5.2.4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 第42页 |
5.2.5 核苷酸的测定 | 第42-43页 |
5.2.6 有机酸含量变化 | 第43页 |
5.2.7 无机离子的测定 | 第43页 |
5.2.8 甜菜碱的测定 | 第43页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56页 |
5.3.1 罗非鱼糖原含量的变化 | 第43-44页 |
5.3.2 罗非鱼乳酸含量的变化 | 第44页 |
5.3.3 罗非鱼水分含量的变化 | 第44-45页 |
5.3.4 罗非鱼粗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45页 |
5.3.5 罗非鱼粗脂肪含量的变化 | 第45-46页 |
5.3.6 非蛋白氮含量 | 第46页 |
5.3.7 游离氨基酸含量 | 第46-49页 |
5.3.8 核苷酸含量变化 | 第49-51页 |
5.3.9 有机酸含量变化 | 第51-53页 |
5.3.10 无机离子含量变化 | 第53-55页 |
5.3.11 甜菜碱含量变化 | 第55-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6.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58页 |
6.3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
导师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