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问题的“缘起” | 第8页 |
1.2 “A(程度副词)+B(名词)”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1.3 研究现状的不足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A(程度副词)+B(名词)”结构的特征和成因 | 第14-21页 |
2.1 “A(程度副词)+B(名词)”结构的语表特征 | 第14-16页 |
2.1.1 A处的程度副词 | 第14-15页 |
2.1.2 B处的名词 | 第15-16页 |
2.1.3 “A(程度副词)+B(名词)”结构的功能 | 第16页 |
2.2 “A(程度副词)+B(名词)”结构的语义内涵 | 第16-18页 |
2.2.1 A处程度副词的语义特征 | 第16-17页 |
2.2.2 B处名词的语义特征 | 第17-18页 |
2.2.3“A(程度副词)+B(名词)”结构的语义内涵 | 第18页 |
2.3 “A(程度副词)+B(名词)”结构的形成机制及动因 | 第18-21页 |
2.3.1 “连续统”的影响及制约 | 第18-20页 |
2.3.2 语法化的结果 | 第20-21页 |
3 对外汉语教学中,“A(程度副词)+B(名词)”结构的使用情况 | 第21-26页 |
3.1 问卷调查 | 第21-22页 |
3.2 访谈片段 | 第22-26页 |
4 对外汉语教学中,“A(程度副词)+B(名词)”结构的教学建议及思考 | 第26-31页 |
4.1 对外汉语教学中,“A(程度副词)+B(名词)”结构的教学态度 | 第26-28页 |
4.1.1 对外汉语从业者的教学态度 | 第26-27页 |
4.1.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态度 | 第27-28页 |
4.2 对外汉语教学中,“A(程度副词)+B(名词)”结构的教学方法及建议 | 第28-31页 |
4.2.1 “A(程度副词)+B(名词)”结构的教学方法 | 第28页 |
4.2.2 “A(程度副词)+B(名词)”结构的教学建议 | 第28-31页 |
5 结语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附录 | 第3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