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7页 |
1.1 大黄鱼产业概况 | 第8-9页 |
1.2 鱼类贮藏过程中微生态的研究 | 第9-17页 |
1.2.1 鱼体的腐败 | 第9-10页 |
1.2.2 鱼体微生物侵染源 | 第10页 |
1.2.3 微生物类群与鱼体腐败的关系 | 第10-14页 |
1.2.4 大黄鱼贮藏过程中细菌菌群的变化 | 第14页 |
1.2.5 鱼类贮藏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动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2.6 DGGE技术在鱼类微生物研究中的运用 | 第15-17页 |
1.2.7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17页 |
1.3 鱼类鲜度评价与保鲜技术研究 | 第17-24页 |
1.3.1 鱼类鲜度变化与测定方法 | 第17-20页 |
1.3.2 鱼类的保鲜 | 第20-24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冰鲜大黄鱼鲜度变化与致腐细菌分析 | 第27-9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45页 |
2.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7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27-31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31-4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5-90页 |
2.2.1 冰鲜大黄鱼鲜度的变化 | 第45-50页 |
2.2.2 PCR-DGGE分析鱼体菌相与鲜度的关系 | 第50-62页 |
2.2.3 鱼肠细菌菌群的变化 | 第62-70页 |
2.2.4 冰鲜大黄鱼鱼肉细菌种类鉴定 | 第70-76页 |
2.2.5 致腐菌株测定及其腐败特性研究 | 第76-82页 |
2.2.6 气相色谱法测定鱼体腐变的气味特征 | 第82-90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90-94页 |
2.3.1 冰鲜大黄鱼变质过程及鲜度评价指标 | 第90页 |
2.3.2 大黄鱼鲜度褪变与菌相变化有关 | 第90-91页 |
2.3.3 冰鲜大黄鱼的鱼体细菌种类与优势种群 | 第91-92页 |
2.3.4 大黄鱼肠道菌群特征 | 第92页 |
2.3.5 致腐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92页 |
2.3.6 GC-O用于大黄鱼鲜度评价及腐败菌类别辨别 | 第92-94页 |
第三章 枯草芽孢杆菌对大黄鱼腐败菌的抑制与应用 | 第94-13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94-103页 |
3.1.1 材料与设备 | 第94-96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96-10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32页 |
3.2.1 枯草芽孢杆菌BS08对大黄鱼致腐菌的抑制作用 | 第103-104页 |
3.2.2 枯草芽孢杆菌对嗜冷杆菌的抑菌活性 | 第104-105页 |
3.2.3 枯草芽孢杆菌抑菌活性物质分离纯化 | 第105-113页 |
3.2.4 枯草芽孢杆菌高抑菌活性的培养体系优化 | 第113-124页 |
3.2.5 枯草芽孢杆菌BS08对大黄鱼的保鲜作用 | 第124-132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132-133页 |
3.3.1 枯草芽孢杆菌BS08对大黄鱼致腐菌的抑制作用 | 第132页 |
3.3.2 枯草芽孢杆菌BS08高抑菌活性的培养体系优化 | 第132页 |
3.3.3 枯草芽孢杆菌BS08对大黄鱼的保鲜作用 | 第132-133页 |
总结 | 第133-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附录 | 第151-159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论文及学术活动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