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11页 |
| 一、 研究缘起 | 第8页 |
| 二、 概念阐释 | 第8-9页 |
| 三、 理论支撑 | 第9-10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五、 语料来源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把”字句及“把+O+VR+L”构式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 第一节 “把”字句的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 一、 “把”字句的本体研究情况 | 第11-12页 |
| 二、 第二语言教学中“把”字句的研究情况 | 第12-14页 |
| 第二节 “把+O+VR+L”构式的研究概况 | 第14-18页 |
| 一、 “把+O+VR+L”构式的本体研究情况 | 第14-16页 |
| 二、 第二语言教学中“把+O+VR+L”构式的研究情况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来华留学生“把+O+VR+L”构式的习得情况分析 | 第18-31页 |
| 第一节 来华留学生习得“把+O+VR+L”构式正确的情况分析 | 第18-19页 |
| 第二节 来华留学生习得“把+O+VR+L”构式的偏误情况分析 | 第19-31页 |
| 一、 偏误类型分类 | 第19-20页 |
| 二、 偏误类型分析 | 第20-31页 |
| 第三章 来华留学生“把+O+VR+L”构式的偏误成因分析 | 第31-36页 |
| 第一节 从中介语角度分析 | 第31-32页 |
| 一、 母语负迁移 | 第31-32页 |
| 二、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 第32页 |
| 第二节 从教育学、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 | 第32-33页 |
| 一、 教师教学因素 | 第32-33页 |
| 二、 学生个体因素 | 第33页 |
| 第三节 从教材编写角度分析 | 第33-36页 |
| 一、 编排顺序 | 第34页 |
| 二、 知识讲解 | 第34-35页 |
| 三、 练习设计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来华留学生“把+O+VR+L”构式习得情况分析的启示 | 第36-40页 |
| 第一节 关于来华留学生“把+O+VR+L”构式偏误特点的认识 | 第36-37页 |
| 第二节 偏误分析对语法教学的启示 | 第37-38页 |
| 一、 重视语义、语用层面的讲解 | 第37页 |
| 二、 突出汉语与母语相关规则的差异 | 第37-38页 |
| 第三节 偏误分析对教材编写的启示 | 第38-40页 |
| 一、 合理汲取本体研究的成果 | 第38页 |
| 二、 关注第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 | 第38-39页 |
| 三、 注重句法、语义、语用的结合 | 第39-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附录 | 第43-51页 |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