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反垄断法中的宽恕制度探析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宽恕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0-20页 |
| (一)宽恕制度的概述 | 第10-14页 |
| 1、宽恕制度的概念 | 第10页 |
| 2、宽恕制度的适用主体 | 第10-12页 |
| 3、宽恕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12-14页 |
| (二)适用宽恕制度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 第14-17页 |
| 1、理论依据 | 第14-15页 |
| 2、适用宽恕制度的意义 | 第15-17页 |
| (三)宽恕制度和私人反垄断诉讼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 第17-20页 |
| 1、二者在打击卡特尔行动上的一致性 | 第17-18页 |
| 2、宽恕制度与民事赔偿的冲突 | 第18-20页 |
| 二、宽恕制度的国际比较 | 第20-24页 |
| (一)宽恕制度的发源地:美国 | 第20-21页 |
| (二)欧盟的宽恕制度 | 第21-22页 |
| (三)日本的宽恕制度 | 第22-24页 |
| 三、我国宽恕制度的完善 | 第24-36页 |
| (一)我国宽恕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4-28页 |
| 1、宽恕制度的引进 | 第24页 |
| 2、宽恕制度的相对细化 | 第24-28页 |
| (二)我国宽恕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 1、宽恕制度的适用范围较窄 | 第28-29页 |
| 2、适用的主体有限 | 第29-30页 |
| 3、没有统一的反垄断执法机构 | 第30-31页 |
| 4、申请程序的不完善 | 第31-32页 |
| (三)我国宽恕制度的完善措施 | 第32-36页 |
| 1、扩大宽恕制度的适用主体 | 第32-33页 |
| 2、执法机构的统一化 | 第33-34页 |
| 3、完善申请宽恕的程序 | 第34页 |
| 4、完善相关的刑事及民事责任 | 第34-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