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密尔目的论视角下商务口译中的变译
致谢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对象 | 第13-15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3页 |
·研究的对象 | 第13-14页 |
·商务口译中译员的角色 | 第14-15页 |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5页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29页 |
·目的论研究综述 | 第17-26页 |
·国外研究 | 第17-18页 |
·国内研究 | 第18-26页 |
·目的论研究的发展 | 第18页 |
·目的论述评研究 | 第18-21页 |
·目的论实践研究 | 第21-26页 |
·目的论指导文学翻译研究 | 第22-23页 |
·目的论指导应用翻译研究 | 第23-26页 |
·商务口译研究综述 | 第26-27页 |
·变译研究综述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第29-35页 |
·威密尔目的论概述 | 第29-30页 |
·威密尔目的论三原则 | 第30-31页 |
·翻译当事人的行为和地位 | 第31页 |
·论文研究采用的变译方法 | 第31-33页 |
·黄忠廉变译概念 | 第32页 |
·黄忠廉变译特点 | 第32-33页 |
·目的论指导变译的可行性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实例分析与总结 | 第35-64页 |
·增译 | 第35-41页 |
·增译原理 | 第35-36页 |
·语意型增译 | 第36-37页 |
·语法型增译 | 第37-38页 |
·逻辑型增译 | 第38-41页 |
·小结 | 第41页 |
·减译 | 第41-46页 |
·减译原理 | 第42页 |
·减掉语意重复部分 | 第42-44页 |
·减掉产生“翻译腔”的部分 | 第44-45页 |
·减掉存在文化障碍部分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页 |
·改译 | 第46-56页 |
·改译原理 | 第47页 |
·汉语动词优势改译 | 第47-49页 |
·汉语构词方式改译 | 第49-50页 |
·文化理解障碍改译 | 第50-51页 |
·释意型改译 | 第51-52页 |
·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改译 | 第52-53页 |
·文化观念差异改译 | 第53-54页 |
·现场情绪改译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编译 | 第56-62页 |
·编译原理 | 第56页 |
·英译汉编译 | 第56-59页 |
·汉译英编译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译员主体性和变译的“度”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64-73页 |
·美国辉瑞公司商务交流会 | 第64-68页 |
·内蒙古中英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签约仪式 | 第68-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附录1 | 第77-80页 |
附录2 | 第80-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