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王西麟与钢琴协奏曲概述 | 第11-28页 |
| ·王西麟生平、作品及评价 | 第11-23页 |
| ·生平简述 | 第11-12页 |
| ·主要音乐作品 | 第12-14页 |
| ·王西麟作品国内外艺术评论 | 第14-23页 |
| ·钢琴协奏曲概述 | 第23-28页 |
| ·协奏曲来源及发展 | 第23-28页 |
| ·钢琴协奏曲 | 第24-25页 |
| ·中国钢琴协奏曲 | 第25-28页 |
| 第二章 《钢琴协奏曲》音乐本体分析 | 第28-78页 |
| ·民间戏曲的音乐语言 | 第28-41页 |
| ·核心戏曲语汇的动机化 | 第29-33页 |
| ·戏曲音乐语言的旋律发展 | 第33-39页 |
| ·核心戏曲语汇的展开 | 第39-41页 |
| ·曲式结构分析及长呼吸结构 | 第41-49页 |
| ·长呼吸结构 | 第42-44页 |
| ·长呼吸结构形成方式 | 第44-47页 |
| ·长呼吸结构的来源 | 第47-49页 |
| ·和声音块的使用及特点 | 第49-56页 |
| ·钢琴独奏音块 | 第50-51页 |
| ·乐队的音块 | 第51-55页 |
| ·纵向音集叠置型 | 第51页 |
| ·有控制偶然近似值型 | 第51-53页 |
| ·自由反复型 | 第53页 |
| ·滑音型 | 第53-55页 |
| ·数控单位的自由循环 | 第55页 |
| ·音块的内涵与意义 | 第55-56页 |
| ·对位与复调手法的运用 | 第56-62页 |
| ·对位的手法 | 第56-57页 |
| ·复调手法的运用 | 第57-61页 |
| ·支声复调 | 第57页 |
| ·层叠模仿 | 第57-59页 |
| ·对比复调 | 第59-60页 |
| ·微复调 | 第60-61页 |
| ·复调音乐形式 | 第61-62页 |
| ·赋格 | 第61页 |
| ·帕萨卡利亚 | 第61-62页 |
| ·“简约”思维 | 第62-65页 |
| ·“同音控制法” | 第62-63页 |
| ·相变移动 | 第63-65页 |
| ·高潮的营造 | 第65-75页 |
| ·第一乐章高潮解析 | 第65-69页 |
| ·第一乐章第一板块的高潮(第129-141小节) | 第65-66页 |
| ·第一乐章第三板块的高潮 | 第66-69页 |
| ·第二乐章高潮解析 | 第69-71页 |
| ·第三乐章高潮解析 | 第71-75页 |
| ·第三乐章第一个高潮(122-144小节) | 第71-73页 |
| ·第三乐章第二个高潮(261-294小节) | 第73-75页 |
| ·乐队编制及其特点 | 第75-78页 |
| 结语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附录1:王西麟《钢琴协奏曲》op.56第三乐章第二板块节奏对位图(166-260小节) | 第84-92页 |
| 附录2:王西麟的美学历程--真善美和假恶丑 | 第92-93页 |
| 附录3:攻读硕士期间发表作品和论文 | 第93-94页 |
| 后记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