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基于《摄影技术基础》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目录第9-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5页
 一、 研究背景与缘起第13-15页
 二、 研究现状分析第15-22页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2页
 四、 研究方法第22-23页
 五、 理论基础第23-25页
第二章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方案设计第25-28页
 第一节 基于 SNS 构建大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可行性分析第25-26页
  一、 SNS 的优点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第25-26页
  二、 SNS 的使用日渐成熟第26页
  三、 SNS 使用实名制注册第26页
 第二节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方案初步设计第26-28页
  一、 构建目标第26-27页
  二、 构建内容第27页
  三、 构建环境第27页
  四、 构建流程第27-28页
第三章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实践环境搭建第28-35页
 第一节 网络学习平台--SNS 的安装和设计第28-33页
  一、 SNS 的简介第28页
  二、 SNS 的搭建第28-29页
  三、 SNS 功能简介第29-33页
 第二节 课程内容--《摄影技术基础》教学设计第33-35页
  一、 教学目标设计第33页
  二、 教学内容设计第33页
  三、 学习环境设计第33页
  四、 教学活动设计第33-34页
  五、 教学评价设计第34-35页
第四章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第35-59页
 第一节 大学生合作能力情况问卷调查第35-42页
  一、 问卷调查的编制第35页
  二、 检测问卷的信度第35-36页
  三、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第36-42页
 第二节 第一轮行动研究—探索学习共同体如何初步构建第42-45页
  一、 计划第42-43页
  二、 行动第43-44页
  三、 观察第44页
  四、 反思第44页
  五、 小结第44-45页
 第三节 第二轮行动研究—观察学习共同体网络交互活动的特征,探讨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关键要素第45-50页
  一、 计划第45-46页
  二、 行动第46-47页
  三、 观察第47-49页
  四、 反思第49页
  五、 小结第49-50页
 第四节 第三轮行动研究—观察学习共同体面对面交互活动的特征,探讨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关键要素第50-54页
  一、 计划第50-51页
  二、 行动第51-53页
  三、 观察第53页
  四、 反思第53页
  五、 小结第53-54页
 第五节 第四轮行动研究—探讨学习共同体活动的指导策略第54-58页
  一、 计划第54-55页
  二、 行动第55-57页
  三、 观察第57页
  四、 反思第57页
  五、 小结第57-58页
 第六节 行动研究总结第58-59页
第五章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实践效果分析第59-75页
 第一节 网站交互信息的内容分析第59-67页
  一、 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体现在日常交互中第60-62页
  二、 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信息以支持类对话为主第62-64页
  三、 学习者在解答问题时以提供建议为主第64-65页
  四、 学习者在学习网站中主要扮演参与者的角色第65-66页
  五、 学习者与其他共同体成员联系较少第66-67页
 第二节 问卷调查与访谈第67-75页
  一、 问卷调查第67-70页
  二、 访谈第70-75页
第六章 结语第75-79页
 一、 研究结论第75-77页
 二、 本研究的亮点第77页
 三、 研究的不足之处第77-78页
 四、 后续研究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0页
附录 1第80-82页
附录 2第82-84页
附录 3第84-86页
附录 4第86-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知识可视化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工资理论下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