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葡萄酒中相关酵母的研究 | 第12-15页 |
| ·酵母菌的定义 | 第12页 |
| ·葡萄酒相关酵母种类 | 第12-15页 |
| ·酵母对葡萄酒的影响 | 第15-17页 |
| ·葡萄酒相关酵母的生态群落及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 ·葡萄与葡萄汁中酵母的种类 | 第17-18页 |
| ·葡萄园及酒厂内酵母的种类 | 第18页 |
| ·影响葡萄园酵母菌种类和数量的因素 | 第18-19页 |
| ·葡萄酒相关酵母的分类鉴定方法 | 第19-23页 |
| ·酵母的传统鉴定方法 | 第19页 |
|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 第19-23页 |
| ·DNA G+C 摩尔百分含量的测定 | 第19-20页 |
| ·DNA-DNA 杂交 | 第20页 |
| ·核型分析 | 第20页 |
| ·线粒体 DNA 限制性酶切分析 | 第20-21页 |
| ·DNA 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 | 第21页 |
| ·核糖体 DNA 序列分析 | 第21-22页 |
| ·其他分子鉴定方法 | 第22-23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第2章 菌株的筛选与分类学地位鉴定 | 第26-50页 |
| ·试验材料 | 第26-29页 |
| ·菌株的分离 | 第26页 |
| ·常用培养基 | 第26页 |
| ·主要试剂及配方 | 第26-28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29-33页 |
| ·菌株分离方法 | 第29页 |
| ·菌株保藏 | 第29页 |
| ·酵母菌株的初步形态分类 | 第29-30页 |
| ·基础形态学鉴定 | 第29-30页 |
| ·WL 培养基培养聚类分析 | 第30页 |
| ·代表性酵母菌株分子分类学鉴定 | 第30-33页 |
| ·酵母总 DNA 的提取 | 第30-31页 |
| ·电泳检测基因组 DNA | 第31页 |
| ·纯化基因组 DNA | 第31页 |
| ·PCR 扩增菌株 26S rDNA D1/D2 区基因序列 | 第31-32页 |
| ·PCR 产物电泳检测和测序 | 第32页 |
| ·基于 26S rDNA 序列的聚类分析 | 第32-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7页 |
| ·基本形态特征 | 第33-38页 |
| ·供试菌株 WL 培养基聚类结果 | 第38-41页 |
| ·供试菌株 26S rDNA D1/D2 区鉴定及分类研究 | 第41-45页 |
| ·酵母系统发育分析 | 第45-47页 |
| ·讨论 | 第47-50页 |
| 第3章 野生酵母菌株抗性及发酵特性评价 | 第50-68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试验材料 | 第50-52页 |
| ·实验菌株 | 第50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0-51页 |
| ·主要试剂 | 第51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51-52页 |
| ·试验方法 | 第52-54页 |
| ·杜氏管法测供试菌株发酵力 | 第52页 |
| ·供试菌株抗性评价 | 第52-53页 |
| ·葡萄糖耐受性实验 | 第52页 |
| ·酒精耐受性实验 | 第52页 |
| ·SO2耐受性实验 | 第52-53页 |
| ·NaCl 耐受性实验 | 第53页 |
| ·酸碱耐受性实验 | 第53页 |
| ·高温耐受性实验 | 第53页 |
| ·低温耐受性实验 | 第53页 |
| ·模拟酒精发酵实验 | 第53-5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4-66页 |
| ·实验菌株发酵力比较 | 第54-55页 |
| ·实验菌株抗性研究 | 第55-64页 |
| ·葡萄糖糖耐受性 | 第55-56页 |
| ·酒精耐受性 | 第56-58页 |
| ·SO2耐受性 | 第58-59页 |
| ·NaCl 耐受性实验 | 第59-60页 |
| ·酸碱耐受性 | 第60-61页 |
| ·高温耐受性 | 第61-63页 |
| ·低温实验 | 第63-64页 |
| ·供试酵母抗性比较 | 第64-65页 |
| ·模拟酒精发酵实验 | 第65-66页 |
| ·讨论 | 第66-68页 |
| 第4章 酵母菌对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影响 | 第68-84页 |
| ·引言 | 第68-69页 |
| ·实验材料 | 第69页 |
| ·菌株和葡萄来源 | 第69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69页 |
| ·主要试剂 | 第69页 |
| ·主要仪器 | 第69页 |
| ·实验方法 | 第69-71页 |
| ·菌株的活化 | 第69-70页 |
| ·种子液的培养 | 第70页 |
| ·葡萄酒酿造 | 第70页 |
| ·单菌株发酵 | 第70页 |
| ·酵母混合发酵 | 第70页 |
| ·理化指标测定 | 第70页 |
| ·酒样香气物质 GC/MS 分析 | 第70-71页 |
| ·芳香化合物的提取 | 第70页 |
| ·GC/MS 分析条件 | 第70-7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1-82页 |
| ·各葡萄酒样的主要理化指标 | 第71-72页 |
| ·不同酵母菌发酵葡萄酒香气成分的 GC/MS 检测结果 | 第72-79页 |
| ·单菌株发酵的酒样和自然发酵酒样香气成分分析 | 第72-73页 |
| ·不同菌株联合发酵酒样香气成分分析 | 第73-79页 |
| ·14 个酒样的香气成分分类比较 | 第79-82页 |
| ·讨论 | 第82-84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 ·结论 | 第84-85页 |
| ·展望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6页 |
| 致谢 | 第96-98页 |
| 附录 | 第98-104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