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绪论 | 第13-37页 |
第一节 告别"鸡肋"的教育组织之研究 | 第13-20页 |
一、本项研究的缘起 | 第13-14页 |
二、相关研究之发达 | 第14-19页 |
三、既有研究之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教育组织再认识:中国探索教育建设之路 | 第20-26页 |
一、从"教育政论"走向"教育新政" | 第20-21页 |
二、谋求新式教育在中国之普及 | 第21-23页 |
三、贫困之国不可能"先富后教" | 第23-24页 |
四、贫困之国宜选"第三条道路" | 第24-26页 |
第三节 以教育研究推动教育普及的实现 | 第26-37页 |
一、教育研究从学者事业到众人事务 | 第26-27页 |
二、教育研究合众人之力的取向 | 第27-29页 |
三、官办的教育研究组织之不良 | 第29-33页 |
四、民治的教育研究组织之得力 | 第33-37页 |
第一章 教育会:地方自治制下教育事业的推动者 | 第37-107页 |
第一节 教育会的"前三阶" | 第37-46页 |
一、努力兴学的各地学务会 | 第37-39页 |
二、补助行政的奏定教育会 | 第39-42页 |
三、改行研究的部定教育会 | 第42-46页 |
第二节 各省教育会的事业 | 第46-54页 |
一、教育会与地方自治 | 第46-48页 |
二、教育会与地方教育 | 第48-51页 |
三、教育会的权力漩涡 | 第51-54页 |
第三节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 | 第54-86页 |
一、教育研究的民间代议 | 第54-62页 |
二、"双十节"的集议及议案 | 第62-67页 |
三、全教联的建树与冒进 | 第67-78页 |
四、全教联的消退与再议 | 第78-84页 |
五、全教联的毁誉共存 | 第84-86页 |
第四节 教育会的"后三段" | 第86-107页 |
一、教育协会的兴起及冲击 | 第86-95页 |
二、教育会的恢复与调整 | 第95-101页 |
三、成为法人的教育会 | 第101-107页 |
第二章 教育社:以推进教育事业为中心任务 | 第107-158页 |
第一节 教育的"目的之会" | 第107-111页 |
一、地方之会与目的之会 | 第107-109页 |
二、联合而成与扩充而来 | 第109-110页 |
三、教育研究的民间合议 | 第110-111页 |
第二节 业有专攻的教育社 | 第111-133页 |
一、传播"新教育"的共进社 | 第111-116页 |
二、改进中国教育的改进社 | 第116-120页 |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职教社 | 第120-125页 |
四、推动儿童教育的儿教社 | 第125-128页 |
五、促进社会教育的社教社 | 第128-133页 |
第三节 教育社的事业 | 第133-146页 |
一、对内的交流与向外的传播 | 第133-138页 |
二、实现和未克实现的教育丛书 | 第138-141页 |
三、拓宽了教育实验的范围 | 第141-144页 |
四、与国际教育组织的交流 | 第144-146页 |
第四节 中国教育学术团体联合会 | 第146-158页 |
一、应对第七届世界教育会议之产物 | 第147-152页 |
二、由联合办事处至教育学术团体联合会 | 第152-155页 |
三、中国教育学术团体联合会之解散 | 第155-158页 |
第三章 教育学会:以开展教育学术研究为重点 | 第158-221页 |
第一节 中国教育学会成立考 | 第158-171页 |
一、别有隐情的成立 | 第159-161页 |
二、三重的成立动机 | 第161-169页 |
三、教育学者的自由结合 | 第169-171页 |
第二节 教育学会的定位及事业 | 第171-212页 |
一、中国教育研究的中心 | 第171-175页 |
二、教育学会的七项任务 | 第175-195页 |
三、教育学会与教育部的关系 | 第195-199页 |
四、教育学会与编译馆的合作 | 第199-207页 |
五、构建中国的教育专业组织 | 第207-212页 |
第三节 中国教育学会的终结 | 第212-221页 |
一、两支教育大军的会师 | 第212-214页 |
二、又一次的教育七团体 | 第214-216页 |
三、中国教育工会的兴起 | 第216-221页 |
结论 | 第221-245页 |
第一节 民治教育研究组织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 第221-237页 |
一、作为社会组织之一员有五点变化 | 第221-226页 |
二、作为教育组织之一类有五点变化 | 第226-230页 |
三、教育研究组织自身亦有五点变化 | 第230-237页 |
第二节 教育研究意识的觉醒与规范之追求 | 第237-239页 |
一、教育合群之道心智为上 | 第237-238页 |
二、追求教育研究的规范性 | 第238-239页 |
第三节 教育研究组织与教育行政机关的距离 | 第239-242页 |
一、辅助机关与咨询机关之间 | 第240-241页 |
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之中 | 第241-242页 |
第四节 教育建设需契合本国国情的缩影之一 | 第242-245页 |
一、贫困之国的权宜之计 | 第243-244页 |
二、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 第24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245-252页 |
后记 | 第2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