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4页 |
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14页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4页 |
2 研究概况 | 第14-21页 |
·学习能力概念的研究概况 | 第14-20页 |
·国内对学习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形成的几点共识与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21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1-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学习能力概述 | 第24-31页 |
1 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内涵 | 第24-26页 |
·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定义 | 第24-25页 |
·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功能 | 第25-26页 |
2 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 | 第26页 |
·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 | 第26页 |
·获取知识的能力 | 第26页 |
·运用知识的能力 | 第26页 |
·智力技能 | 第26页 |
3 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结构及特点 | 第26-29页 |
·学习能力形成的受制约性 | 第27-28页 |
·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在学习能力构建中的核心性 | 第28页 |
·学习能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 第28-29页 |
4 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原则 | 第29-31页 |
·实践性原则 | 第29-30页 |
·主体性原则 | 第30页 |
·理论指导原则 | 第30页 |
·渗透性原则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非智力制约因素分析 | 第31-41页 |
1 大学生学习能力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注意力和记忆力被过于强调 | 第31页 |
·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力较弱 | 第31-32页 |
·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不强 | 第32页 |
2 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大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不当 | 第32-33页 |
·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 第33-34页 |
·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滞后 | 第34-35页 |
3 学习能力培养的非智力制约因素分析 | 第35-41页 |
·学习动机 | 第36页 |
·学习兴趣 | 第36-37页 |
·学习习惯 | 第37-38页 |
·情感 | 第38-39页 |
·性格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状况与经验启示 | 第41-45页 |
1 国外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状况 | 第41-43页 |
·芬兰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状况 | 第41-42页 |
·美国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状况 | 第42-43页 |
2 国外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经验启示 | 第43-45页 |
·注重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 | 第43页 |
·开设灵活多样与可供选择的课程 | 第43-44页 |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 第44页 |
·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 | 第44页 |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对策的思考 | 第45-56页 |
1 营造良好的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环境 | 第45-46页 |
·加大对改善学习条件的投入 | 第45页 |
·重视学习能力培养的软环境建设 | 第45-46页 |
2 加强适应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 | 第46-51页 |
·完善现行课程体系 | 第46-47页 |
·重视隐性课程建设 | 第47-48页 |
·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 第48-51页 |
3 提高适应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师素质 | 第51-54页 |
·提高教师的能力 | 第51-53页 |
·注重教学方法和艺术 | 第53-54页 |
4 探索“大学生学习能力学”的建设思路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A | 第59-62页 |
附录B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