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新体小说
--
长篇、中篇小说
论王旭烽90年代的小说创作
论《白鹿原》与民俗文化
追寻精神的家园--论迟子建创作与中国田园牧歌传统
断裂地带的精神流亡--试论路遥文学创作的道德意识
华丽诡异 哀艳繁华--李碧华长篇小说创作论
荒漠中的孤行者--雪漠创作论
论金庸长篇武侠小说的“理想国”建构
论《风萧萧》的主题内涵及叙事艺术
论熊召政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艺术成就
经验与话语--贾平凹90年代长篇小说叙事研究
一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历史现象学”与“精神现象学”--王蒙“季节系列”的文化论析
《长恨歌》:建立现代都市民间神话的一种努力
《呼兰河传》的体式与叙事
挣扎与超越--张炜长篇近作创作论
流浪、人性、生命意志、启蒙四重奏--《南行记》的主题分析
论《二马》的当代启示意义
盛世悲歌--论二月河“落霞三部曲”的思想文化内涵
“第二性”的生成与“她们”的命运--《羊的门》女性主义解读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世纪末的挽歌与哀唱--论《废都》的创作倾向与主题意蕴
论《白鹿原》的悲剧意识
从《创业史》的修改,看柳青的自我异化与消失
从《无字》看张洁的创作
文化保守主义语境下的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研究
语言也狂欢--王蒙“季节”四部曲语言风格简论
试论《白鹿原》叙事艺术
《白鹿原》与传统儒家文化
《白鹿原》叙事的多维阐释
论二十世纪中国家族家庭小说中的“父与子”
疼痛与抚摸--尤凤伟小说创作论
家族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历史画卷--简论《白鹿原》
流动的经典--对《创业史》“经典之路”的考察
论新世纪长篇家族小说的历史书写
论二月河帝王系列小说
疾病的隐喻与疗救--巴金四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一种解读
论20世纪90年代中篇小说的时间形式
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的“史传”传统
奇书传统与90年代长篇小说--以《废都》等几部长篇为例论90年代长篇小说的奇书倾向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叙事特色
《尘埃落定》文本构成分析及其它
论废名长篇小说文体的异化
浮华后的困境与突围--近年来长篇都市小说女性形象塑造论
论三十年代三部曲小说
论90年代贾平凹长篇小说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探索
多语合弦:90年代长篇小说的文体革命
论贾平凹90年代长篇小说的家园意识
个体的缺席与文学的真实——17年长篇小说研究
《洼地上的“战役”》批判现象解读
王小波小说的叙事学分析
建构与撕裂--试析丁玲女性精神的寻找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