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
摘要(中文) | 第1-7页 |
摘要(英文) | 第7-8页 |
前言 | 第8-23页 |
一、 理论前提 | 第8-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三、 研究概况 | 第13-19页 |
四、 语料来源 | 第19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第一章 接受心理对修辞表达制约的人本性 | 第23-64页 |
第一节 修辞:人与人的一种广义对话 | 第23-44页 |
一、 修辞意义上的广义对话的媒介 | 第27-30页 |
二、 修辞意义上的广义对话的方式 | 第30-38页 |
三、 修辞意义上的广义对话的效果 | 第38-44页 |
第二节 接受心理:广义对话中的受话心理 | 第44-53页 |
一、 接受心理是语境的主导因素 | 第44-48页 |
二、 接受心理的复杂性 | 第48-49页 |
三、 接受心理的可认知性 | 第49-50页 |
四、 接受心理与表达心理的一个个案对比 | 第50-53页 |
第三节 制约:受话心理与发话的函变 | 第53-64页 |
一、 受话心理与发话的可变性 | 第53-56页 |
二、 受话心理与发话的关联 | 第56-57页 |
三、 受话心理与发话的共变 | 第57-64页 |
第二章 接受心理对修辞表达制约的复合系统 | 第64-111页 |
第一节 复合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64-91页 |
一、 作为子系统的受话心理 | 第65-86页 |
(一) 受话个性结构 | 第65-72页 |
(二) 受话心理过程 | 第72-86页 |
二、 作为子系统的修辞表达 | 第86-91页 |
(一) 以音段特征表现出来的修辞表达 | 第86-89页 |
(二) 以超音段特征表现出来的修辞表达 | 第89-91页 |
第二节 构成要素之间的函变关系 | 第91-98页 |
一、 子系统内部的层级关系 | 第91-92页 |
二、 子系统之间的函变关系 | 第92-98页 |
第三节 函变关系的基本规约 | 第98-111页 |
一、 共轭和谐 | 第98-100页 |
二、 言语文明 | 第100-103页 |
三、 适度有序 | 第103-105页 |
四、 积极有效 | 第105-111页 |
第三章 接受心理对修辞表达制约的一般过程 | 第111-163页 |
第一节 接受心理的存在 | 第113-126页 |
一、 接受心理存在的必然性 | 第114-122页 |
二、 接受心理存在的辩证性 | 第122-126页 |
第二节 对接受心理的认知 | 第126-142页 |
一、 接受心理:一个“黑箱” | 第126-127页 |
二、 认知途径:察言观色 | 第127-136页 |
三、 认知策略 | 第136-142页 |
第三节 修辞推理 | 第142-145页 |
一、 “想”:熟练表达者的“修辞推理”概念 | 第142-144页 |
二、 修辞推理的构成要件 | 第144-145页 |
三、 修辞推理的运作规则 | 第145页 |
四、 修辞推理之于修辞表达的意义 | 第145页 |
第四节 修辞话语的调节性建构 | 第145-163页 |
一、 追加 | 第148-153页 |
二、 替换 | 第153-156页 |
三、 位移 | 第156-157页 |
四、 删减 | 第157-163页 |
第四章 接受心理对修辞表达制约的典型形式 | 第163-214页 |
第一节 韵律的调节 | 第163-177页 |
一、 拗救 | 第164-165页 |
二、 停顿 | 第165-168页 |
三、 语气口气的调节 | 第168-172页 |
四、 谐韵 | 第172-177页 |
第二节 指称的适用 | 第177-201页 |
一、 一般指代的适用 | 第178-182页 |
二、 表述人称的适用 | 第182-186页 |
三、 名称的适用 | 第186-197页 |
四、 避讳 | 第197-201页 |
第三节 话序的调节 | 第201-214页 |
一、 接受注意对表达焦点的制约 | 第202-205页 |
二、 接受理解对话序的制约 | 第205-214页 |
结论 | 第214-218页 |
参考文献 | 第218-225页 |
附录Ⅰ | 第225-249页 |
关于接受心理对修辞表达制约的问卷调查报告 | 第225-249页 |
第一节 对熟练表达者的问卷调查 | 第225-237页 |
一、 调查的基本步骤 | 第225页 |
二、 问卷调查结果综述 | 第225-237页 |
第二节 对一般接受者的问卷调查 | 第237-243页 |
一、 调查步骤 | 第237页 |
二、 调查结果综述 | 第237-243页 |
第三节 一项对照问卷实验 | 第243-249页 |
一、 具体步骤 | 第243页 |
二、 问卷的差异 | 第243-244页 |
三、 实验结果 | 第244页 |
四、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 第244-246页 |
五、 问卷设计样例 | 第246-249页 |
附录Ⅱ 梁晓声的回复 | 第249-254页 |
附录Ⅲ 韩石山的回复 | 第254-256页 |
附录Ⅳ 张炜的回复 | 第256-257页 |
附录Ⅴ 靳晓静的回复 | 第257-260页 |
后记 | 第260-2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