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车动力学分析的EPS建模控制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20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8-9页 |
| ·传统动力转向技术的发展 | 第9-11页 |
| ·机械式转向系统 | 第9页 |
| ·液压动力转向系统 | 第9-10页 |
| ·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 | 第10-11页 |
|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 第11-17页 |
|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原理和结构 | 第11-13页 |
|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分类 | 第13页 |
|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13-14页 |
|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优点 | 第14-15页 |
| ·研究EPS 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 第15页 |
| ·国内外EPS 技术发展状况与趋势 | 第15-17页 |
| ·线性电动转向系统 | 第17-18页 |
| ·线控电动转向系统的特点 | 第17-18页 |
| ·线控电动转向系统的前景 | 第18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2 EPS 系统模型的建立及其助力特性分析 | 第20-33页 |
| ·EPS 系统受力分析 | 第20-21页 |
| ·EPS 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21-25页 |
| ·EPS 系统模型状态方程 | 第25-26页 |
| ·EPS 系统助力特性分析 | 第26-29页 |
|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对转向路感的影响 | 第29-31页 |
| ·转向系与操纵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3 轮胎力学模型及十一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3-49页 |
| ·轮胎力学模型 | 第33-42页 |
| ·轮胎力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3-34页 |
| ·轮胎力学建模方法 | 第34-35页 |
| ·轮胎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5-42页 |
| ·十一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 | 第42-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4 EPS 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 | 第49-65页 |
|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控制模式 | 第49-50页 |
| ·助力控制 | 第49页 |
| ·阻尼控制 | 第49页 |
| ·回正控制 | 第49-50页 |
|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方法的选择 | 第50-51页 |
| ·EPS 系统的控制策略及对比 | 第51-52页 |
| ·本文采用的控制策略 | 第52-63页 |
| ·BP 神经网络理论 | 第52页 |
| ·BP 神经网络的结构 | 第52-54页 |
| ·BP 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 | 第54页 |
| ·BP 神经网络学习公式推导 | 第54-58页 |
| ·BP 神经网络结构设计与选择 | 第58-60页 |
| ·基于神经网络控制策略的助力特性研究 | 第60-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5 整车系统仿真建模与结果分析 | 第65-77页 |
| ·EPS 系统仿真建模 | 第65-70页 |
| ·整车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第70-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6 结论和建议 | 第77-79页 |
| ·结论 | 第77页 |
| ·建议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 附录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