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9-2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重要概念 | 第10-16页 |
(一) 社会支持 | 第10-14页 |
(二) 社会支持系统 | 第14-16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一) 关于就业社会支持的研究 | 第16-18页 |
(二) 关于残疾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 第18-19页 |
(三) 既往研究的局限 | 第19页 |
四、研究思路与目标 | 第19-2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二)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五、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21-25页 |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1-22页 |
(二) 研究步骤 | 第22-25页 |
第一章 支持系统的现状 | 第25-46页 |
一、微观支持系统 | 第25-31页 |
(一) 父母 | 第25-28页 |
(二) 亲属 | 第28-31页 |
二、中观支持系统 | 第31-37页 |
(一) 同辈群体 | 第31-34页 |
(二) 学校 | 第34-37页 |
(三) 生源地 | 第37页 |
三、外观支持系统 | 第37-44页 |
(一) 法律法规 | 第38-41页 |
(二) 政策 | 第41-43页 |
(三) 残联 | 第43-44页 |
四、宏观支持系统 | 第44-46页 |
(一) 社会观念与社会舆论 | 第44-45页 |
(二) 残疾人榜样——群体亚文化 | 第45-46页 |
第二章 支持系统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46-55页 |
一、微观支持系统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46-48页 |
(一) 支持的反功能凸显 | 第46-47页 |
(二) 支持能力有限 | 第47-48页 |
二、中观支持系统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48-50页 |
(一) 学校针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机制不健全 | 第48-50页 |
(二) 生源地就业支持功能的缺失 | 第50页 |
三、外观支持系统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50-53页 |
(一) 相关法律的效力未充分实现 | 第50-51页 |
(二) 公务员录用标准僵化,拒大多数残疾大学生于门外 | 第51-52页 |
(三) 残联工作难度大,对残疾大学生就业没有实质性帮助 | 第52-53页 |
四、宏观支持系统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53-55页 |
(一) 舆论引导的力度不足 | 第53-54页 |
(二) 社会歧视和偏见 | 第54-55页 |
第三章 对策与建议 | 第55-59页 |
一、针对微观支持系统 | 第55页 |
(一) 父母、亲属多给予残疾大学生鼓励和信心 | 第55页 |
(二) 父母、亲属应给予残疾大学生正确的就业指导和规划 | 第55页 |
二、针对中观支持系统 | 第55-56页 |
(一) 高校应完善有关残疾大学生就业的工作机制 | 第55-56页 |
(二) 高校之间,高校与相关部门、生源地之间加强协作,为残疾大学生提供就业平台 | 第56页 |
三、针对外观支持系统 | 第56-58页 |
(一) 完善有关法律体系,提高有关法律的操作性和执行力,保障残疾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 | 第56-57页 |
(二) 完善、细化公务员报考录用标准 | 第57页 |
(三) 残联应完善和扩大所属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并与有关部门加强联动 | 第57-58页 |
四、针对宏观支持系统 | 第58-59页 |
(一) 加强舆论宣传,为残疾大学生就业创造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58页 |
(二) 多报道典型事迹,为残疾大学生提供榜样支持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2页 |
一、研究发现 | 第59-60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60-61页 |
三、学术道德问题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