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1页 |
第二章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概述 | 第11-16页 |
一、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概述 | 第11-13页 |
(一)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概念 | 第11页 |
(二) 世界各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几种模式 | 第11-12页 |
(三)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现状 | 第12-13页 |
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概念 | 第13-14页 |
(一) 劳动争议仲裁的含义 | 第13页 |
(二)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定义 | 第13-14页 |
三、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14-16页 |
(一) 公正与正义 | 第14页 |
(二) 效益与效率 | 第14-16页 |
第三章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发展及其不足 | 第16-25页 |
一、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6-18页 |
(一)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建立 | 第16-17页 |
(二)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恢复 | 第17页 |
(三)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 第17-18页 |
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和实施 | 第18-22页 |
(一)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产生的背景 | 第18页 |
(二)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产生的影响 | 第18-21页 |
(三)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颁布的意义 | 第21-22页 |
三、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颁布看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不足 | 第22-25页 |
(一) 基层调解组织的设置还需进一步完善 | 第23页 |
(二) 裁审的衔接并没有予以明确 | 第23页 |
(三)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具体设置和仲裁员的聘任问题仍然虚化 | 第23页 |
(四) “一裁终局”并不等同于缩短了劳动者维权的时间 | 第23-25页 |
第四章 我国劳动争议中的工伤争议解决 | 第25-32页 |
一、工伤争议及其主要表现 | 第25页 |
(一) 工伤争议的概念 | 第25页 |
(二) 工伤争议的主要表现 | 第25页 |
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颁布前后工伤争议处理之比较 | 第25-26页 |
(一) 新法颁布前工伤争议处理的程序 | 第25-26页 |
(二) 新法颁布后工伤争议的处理 | 第26页 |
三、工伤争议解决的相关制度 | 第26-29页 |
(一) 劳动关系的认定 | 第26-28页 |
(二) 工伤认定 | 第28-29页 |
(三) 伤残等级鉴定 | 第29页 |
四、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工伤争议仲裁的相关制度 | 第29-32页 |
(一) 工伤认定机构的确定 | 第29-30页 |
(二) 工伤认定的范围的确定 | 第30-32页 |
第五章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完善 | 第32-41页 |
一、国外有关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模式的借鉴 | 第32-34页 |
(一) 国外相关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模式及其评价 | 第32-33页 |
(二)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模式的借鉴和我国的国情选择 | 第33-34页 |
二、现阶段完善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几点探讨与建议 | 第34-41页 |
(一) 强化调解组织的作用,真正发挥“三方机制”的功能 | 第34-35页 |
(二) 加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建设 | 第35-39页 |
(三) 裁审之间的衔接必须予以明确 | 第39-40页 |
(四) 建立切实有效的仲裁监督机制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