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次 | 第8-11页 |
| 1 理论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1-29页 |
| ·企业培训的意义 | 第11页 |
| ·企业培训现状 | 第11-12页 |
| ·培训研究概述 | 第12-18页 |
| ·培训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培训研究类型 | 第13-14页 |
| ·培训有效性研究 | 第14-18页 |
| ·培训师角色和胜任力 | 第18-22页 |
| ·角色知觉与期待 | 第18-20页 |
| ·国外对培训师角色和胜任力的研究 | 第20-21页 |
| ·国内对培训师角色和胜任力的研究 | 第21-22页 |
| ·培训研究中的新领域——跨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培训 | 第22-26页 |
|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培训实践 | 第23-24页 |
| ·中国文化影响下的学习者 | 第24-26页 |
| ·综述小结 | 第26-27页 |
| ·对培训师角色和胜任力研究重视不足 | 第26页 |
| ·缺乏对中国背景下的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 ·研究方法限制了结果的普遍适用性 | 第27页 |
| ·本研究构思 | 第27-29页 |
|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 2 基于扎根理论的角色分析及能力模型 | 第29-6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 ·研究程序 | 第30-36页 |
| ·研究取样 | 第30-31页 |
| ·研究数据收集 | 第31-34页 |
| ·研究数据分析 | 第34-36页 |
| ·个案分析 | 第36-48页 |
| ·个案选取 | 第36页 |
| ·扎根理论编码分析 | 第36-48页 |
| ·多案例研究 | 第48-65页 |
| ·多案例研究目的 | 第48-49页 |
| ·多案例研究方法 | 第49页 |
| ·多案例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9-58页 |
| ·多案例研究结果讨论 | 第58-65页 |
| 3 培训师行为特质和培训有效性关系研究 | 第65-83页 |
| ·研究目的 | 第65页 |
| ·研究方法 | 第65-66页 |
| ·问卷编制 | 第66-75页 |
| ·培训有效性评价问卷编制 | 第66-70页 |
| ·培训师行为特质问卷编制 | 第70-74页 |
| ·问卷研究对象 | 第74-75页 |
| ·结果分析 | 第75-80页 |
| ·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75-76页 |
| ·问卷信度分析 | 第76-77页 |
| ·培训行为特质与培训有效性的回归分析 | 第77-79页 |
| ·培训师各角色重要性评价分析 | 第79-80页 |
| ·讨论 | 第80-83页 |
| ·作用范围最广的角色:知识应用指导者 | 第80页 |
| ·对培训有效性有消极作用的角色:学习导向者 | 第80-81页 |
| ·作用不显著的重要角色:知识传授者 | 第81页 |
| ·被受训者广泛要求的角色:团队学习推动者 | 第81-83页 |
| 4 讨论与总结 | 第83-88页 |
| ·结果讨论 | 第83-85页 |
| ·中国受训者的特殊性及其对培训师的要求 | 第83-84页 |
| ·中国受训者的矛盾性及其对培训师的要求 | 第84页 |
| ·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使用 | 第84-85页 |
| ·研究结论 | 第85页 |
| ·研究意义 | 第85-86页 |
| ·理论意义 | 第85-86页 |
| ·实践意义 | 第86页 |
| ·研究局限和展望 | 第86-88页 |
| ·研究局限 | 第86-87页 |
| ·研究展望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 附录 | 第92-110页 |
| 附录1 访谈提纲及简短问卷(中文版) | 第92-94页 |
| 附录2 访谈小结样例(英文版) | 第94-97页 |
| 附录3 软件分析页面截图 | 第97-98页 |
| 附录4 中国文化背景下企业培训师角色理解模型编码手册 | 第98-100页 |
| 附录5 问卷因素分析表 | 第100-103页 |
| 附录5.1 培训师行为和特质问卷 | 第100-101页 |
| 附录5.2 培训有效性评估问卷 | 第101-103页 |
| 附录6 企业培训师行为特质和培训有效性问卷 | 第103-110页 |
| 作者简历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