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菜籽油的理化特性比较及其中甾醇和α-生育酚的提取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 ·油菜概述 | 第11-13页 |
| ·植物学特性 | 第11页 |
| ·分类与分布 | 第11-12页 |
| ·甘蓝型黄籽油菜 | 第12-13页 |
| ·"双低"油菜 | 第13页 |
| ·菜籽油概述 | 第13-15页 |
| ·菜籽油用途 | 第13页 |
| ·菜籽油生产加工 | 第13-14页 |
| ·菜籽油营养特性及储藏 | 第14页 |
| ·我国菜籽油的产量和消费 | 第14-15页 |
| ·植物油理化性质及消化率概述 | 第15-17页 |
| ·植物油脂肪酸结构 | 第15页 |
| ·油脂的化学特征值及其意义 | 第15-16页 |
| ·消化率概述 | 第16-17页 |
| ·植物油中功能成分概述 | 第17-19页 |
| ·黄酮类 | 第17页 |
| ·多酚类物质 | 第17页 |
| ·角鲨烯 | 第17页 |
| ·色素 | 第17-18页 |
| ·植物甾醇 | 第18页 |
| ·磷脂 | 第18-19页 |
| ·多糖 | 第19页 |
| ·植物甾醇分离分析概述 | 第19-22页 |
| ·植物甾醇理化性质 | 第19-20页 |
| ·植物甾醇的提取 | 第20-21页 |
| ·植物甾醇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 ·V_E分析概述 | 第22-23页 |
| ·V_E理化性质 | 第22页 |
| ·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 ·立题背景及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3-25页 |
| ·立题背景 | 第23-24页 |
| ·课题基本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 第2章 菜籽油的理化性质及储存稳定性比较 | 第25-31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 ·供试油样 | 第25页 |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5-26页 |
| ·试验方法 | 第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 ·菜籽油物理质量指标比较 | 第26-27页 |
| ·菜籽油理化特征指标比较 | 第27页 |
| ·菜籽油酸值变化比较 | 第27-28页 |
| ·菜籽油过氧化值变化比较 | 第28-29页 |
| ·菜籽油氧化稳定性比较 | 第29-30页 |
| ·结论 | 第30-31页 |
| 第3章 菜籽油脂肪酸组成和脂肪酶水解率比较 | 第31-37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 ·菜籽油脂肪酸成分比较 | 第32-34页 |
| ·不同脂肪酶水平对菜籽油的水解 | 第34-35页 |
| ·数据重现性实验 | 第35-36页 |
| ·不同植物油的水解率测定 | 第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第4章 菜籽油中植物甾醇提取研究 | 第37-45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 ·材料及仪器 | 第37页 |
|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 ·样品中甾醇的提取 | 第38-42页 |
| ·菜籽油中甾醇的定性分析 | 第42-43页 |
| ·样品中甾醇的定量分析 | 第43-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第5章 菜籽油中A-生育酚的提取研究 | 第45-53页 |
| ·引言 | 第4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 ·材料及仪器 | 第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46-47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7-48页 |
| ·精密度的考察和重现性试验 | 第48页 |
| ·加标回收试验 | 第48-49页 |
| ·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 第49-50页 |
| ·样品的测定 | 第50-51页 |
| ·结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59页 |
| 发表文章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