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序言 | 第9-13页 |
一、乔家大院 | 第9页 |
二、赵季平简介 | 第9-11页 |
三、《乔家大院》交响组曲创作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四、本文写作说明 | 第11-12页 |
五、有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综述 | 第13-27页 |
第一节 《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的创作过程 | 第13-19页 |
一、《乔家大院》电视剧 | 第13-15页 |
二、《乔家大院》电视剧的音乐 | 第15-17页 |
三、从《乔家大院》电视剧音乐到《乔家大院》交响组曲 | 第17-19页 |
第二节 《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的人文基础 | 第19-22页 |
一、经营有方的晋商代表 | 第19-20页 |
二、珍惜诚信的儒商 | 第20页 |
三、商场上之性情商人 | 第20-22页 |
第三节 《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的选材与曲式结构 | 第22-27页 |
一、《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的音乐素材 | 第22-23页 |
二、《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的曲式结构 | 第23-27页 |
第二章 《乔家大院》交响组曲各乐章音乐分析 | 第27-102页 |
第一节 《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第一乐章“序曲”音乐分析 | 第27-44页 |
一、第一乐章“序曲”曲式分析 | 第27页 |
二、第一乐章“前奏”分析 | 第27-29页 |
三、第一乐章第一部分“A”分析 | 第29-32页 |
四、第一乐章第二部分“B”分析 | 第32-35页 |
五、第一乐章第三部分“C”分析 | 第35-39页 |
六、第一乐章第四部分“D”分析 | 第39-41页 |
七、第一乐章第五部分“E”分析 | 第41-43页 |
八、第一乐章强弱布局分析 | 第43-44页 |
第二节 《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第二乐章“立志”音乐分析 | 第44-57页 |
一、第二乐章“立志”曲式分析 | 第44页 |
二、第二乐章第一部分“A”分析 | 第44-47页 |
三、第二乐章第二部分“B”分析 | 第47-50页 |
四、第二乐章第三部分“C”分析 | 第50-51页 |
五、第二乐章第四部分“A′”分析 | 第51-55页 |
六、第二乐章第五部分“D”分析 | 第55-56页 |
七、第二乐章第六部分“A”分析 | 第56页 |
八、第二乐章强弱布局 | 第56-57页 |
第三节 《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第三乐章“爱情”音乐分析 | 第57-67页 |
一、第三乐章“爱情”曲式分析 | 第57页 |
二、第三乐章第一部分“A”分析 | 第57-60页 |
三、第三乐章第二部分“B”分析 | 第60-63页 |
四、第三乐章第三部分“C”分析 | 第63-64页 |
五、第三乐章第四部分“B′”分析 | 第64-65页 |
六、第三乐章第五部分“A′”分析 | 第65页 |
七、第三乐章强弱布局 | 第65-67页 |
第四节 《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第四乐章“商路”音乐分析 | 第67-76页 |
一、第四乐章“商路”曲式分析 | 第67页 |
二、第四乐章“前奏”分析 | 第67-69页 |
三、第四乐章第一部分“A”分析 | 第69-72页 |
四、第四乐章第二部分“B”分析 | 第72-73页 |
五、第四乐章第三部分“A′”分析 | 第73-75页 |
六、第四乐章强弱布局 | 第75-76页 |
第五节 《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第五乐章“炼狱”音乐分析 | 第76-86页 |
一、第五乐章“炼狱”曲式分析 | 第76页 |
二、第五乐章第一部分“A”分析 | 第76-79页 |
三、第五乐章第二部分“B”分析 | 第79-83页 |
四、第五乐章第三部分“A′”分析 | 第83-85页 |
五、第五乐章强弱布局 | 第85-86页 |
第六节 《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第六乐章“远情”音乐分析 | 第86-102页 |
一、第六乐章“远情”曲式分析 | 第86-87页 |
二、第六乐章“前奏”分析 | 第87-89页 |
三、第六乐章第一部分“A”分析 | 第89-93页 |
四、第六乐章第二部分“B”分析 | 第93-98页 |
五、第六乐章“尾声”分析 | 第98-101页 |
六、第六乐章强弱布局 | 第101-102页 |
第三章 《乔家大院》交响组曲创作技法 | 第102-135页 |
第一节 旋法 | 第102-115页 |
一、“核心动机”发展手法 | 第102-107页 |
二、“同头换尾”创作技法 | 第107-110页 |
三、富于特色的“顶针式旋律” | 第110-112页 |
四、“重复式”旋律发展手法 | 第112页 |
五、民歌素材的借鉴引用 | 第112-115页 |
第二节 调式 | 第115-121页 |
一、各乐章调式、调性布局 | 第115-116页 |
二、音乐素材的调式特点 | 第116-117页 |
三、转调手法 | 第117-121页 |
第三节 和声 | 第121-130页 |
一、和声的构成 | 第121-127页 |
二、和声的连接 | 第127-130页 |
第四节 曲式 | 第130-132页 |
一、曲式结构 | 第130页 |
二、曲式特点 | 第130-132页 |
第五节 配器 | 第132-135页 |
一、乐队编制 | 第132页 |
二、配器技巧 | 第132-135页 |
第四章 《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的艺术成就 | 第135-146页 |
第一节 民族音乐创作技巧的拓展 | 第135-138页 |
一、主要创作技巧 | 第135-136页 |
二、创作技巧的创新 | 第136-138页 |
第二节 社会影响 | 第138-141页 |
一、专家学者及人民大众的评价 | 第138-139页 |
二、《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与经验 | 第139-141页 |
第三节 民族风格的巧妙表现 | 第141-144页 |
一、取材于民间的素材 | 第141页 |
二、具有民族特色的旋律发展手法 | 第141-142页 |
三、民族调式与西洋调式的综合运用 | 第142页 |
四、民族色彩浓郁的和声 | 第142-143页 |
五、多段式的曲式结构 | 第143页 |
六、简洁有效的配器 | 第143-144页 |
第四节 文化内涵 | 第144-146页 |
一、内容方面 | 第144页 |
二、形式方面 | 第144-146页 |
结语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2页 |
赵季平创作年表 | 第152-155页 |
附录一 《远情》五线谱 | 第155-159页 |
附录二 《远情》简谱 | 第159-160页 |
作者简介 | 第160-161页 |
后记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