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10页 |
Abstract | 第10-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0页 |
·引言 | 第20-22页 |
·动机 | 第22-24页 |
·目的 | 第24页 |
·理论指导 | 第24-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语料 | 第26页 |
·结构安排 | 第26-30页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第30-46页 |
·引言 | 第30页 |
·传统语法视角下的兼语式研究 | 第30-35页 |
·结构主义语言学视角下的兼语式研究 | 第35-36页 |
·转换生成语法视角下的兼语式研究 | 第36-41页 |
·语用功能视角下的兼语式研究 | 第41-42页 |
·认知视角下的兼语式研究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6页 |
第三章 汉语兼语式的界定和特征 | 第46-66页 |
·引言 | 第46页 |
·兼语式的范围界定 | 第46-48页 |
·兼语式的构成 | 第48-49页 |
·兼语式的分类 | 第49-51页 |
·使役类兼语式 | 第50-51页 |
·释因类兼语式 | 第51页 |
·说明类兼语式 | 第51页 |
·兼语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 | 第51-63页 |
·兼语式的句法特征 | 第51-55页 |
·兼语式的语义特征 | 第55-60页 |
·兼语式的语用特征 | 第60-63页 |
·小结 | 第63-66页 |
第四章 汉语兼语式的构式义分析 | 第66-80页 |
·引言 | 第66页 |
·兼语式的构式义 | 第66-67页 |
·兼语式中的因果关系 | 第67-71页 |
·因果关系 | 第67-69页 |
·兼语式中的因果关系分析 | 第69-71页 |
·兼语式中因果关系连续统 | 第71-72页 |
·兼语式中的因果事件 | 第72-75页 |
·兼语式的语义逻辑表达式 | 第75-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汉语兼语式语义建构的认知分析框架 | 第80-108页 |
·引言 | 第80页 |
·认知语法基本思想 | 第80-88页 |
·认知语法的配价理论 | 第80-82页 |
·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 | 第82-87页 |
·认知语法的小句观 | 第87-88页 |
·兼语式的语义建构 | 第88-107页 |
·兼语式组成成分的语义凸显 | 第89-95页 |
·兼语式中原因事件和结果事件的语义联结 | 第95-99页 |
·兼语式两个事件联结的铰链 | 第99-105页 |
·兼语式语义建构的认知分析框架 | 第105-107页 |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汉语兼语式语义建构的认知分析 | 第108-130页 |
·引言 | 第108页 |
·使役类兼语式的语义建构 | 第108-112页 |
·释因类兼语式的语义建构 | 第112-116页 |
·说明类兼语式的语义建构 | 第116-121页 |
·兼语式的语义凸显 | 第121-123页 |
·兼语式语义凸显的交替 | 第123-127页 |
·凸显的意向性 | 第123-126页 |
·兼语式语义凸显的意向性 | 第126-127页 |
·小结 | 第127-130页 |
第七章 汉语兼语式的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之间的象征关系 | 第130-146页 |
·引言 | 第130页 |
·认知语法的象征关系 | 第130-136页 |
·兼语式的象征分析 | 第136-143页 |
·兼语式中的象征关系 | 第136-137页 |
·兼语式中的句法重合 | 第137-138页 |
·兼语式中的语义重合 | 第138页 |
·兼语式句法重合与语义重合的限制 | 第138-140页 |
·兼语式中句法重合与语义重合的象征关系 | 第140-141页 |
·兼语式中句法成分整合与语义成分整合之间的象征关系 | 第141-143页 |
·小结 | 第143-146页 |
第八章 兼语话语衔接功能的普遍性 | 第146-176页 |
·引言 | 第146-147页 |
·兼语语言现象 | 第147-150页 |
·兼语的联结作用分析 | 第150-173页 |
·连动式中兼语的联结作用 | 第150-154页 |
·动结式中兼语的联结作用 | 第154-156页 |
·“把”字句中兼语的联结作用 | 第156-158页 |
·“被”字句中兼语的联结作用 | 第158-160页 |
·“得”字句中兼语的联结作用 | 第160-162页 |
·兼语连动式中兼语的联结作用 | 第162-165页 |
·连动兼语式中兼语的联结作用 | 第165-168页 |
·双项兼语式和多项兼语式中兼语的联结作用 | 第168-172页 |
·英语中兼语的联结作用 | 第172-173页 |
·小结 | 第173-176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176-180页 |
·引言 | 第176页 |
·主要发现 | 第176-178页 |
·研究意义 | 第178-179页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79-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