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三、研究方法、思路与意义 | 第19-20页 |
第一章 背景与生成 | 第20-45页 |
第一节 历史的先声——解放区知识分子形象叙事的规则形成与范式确立 | 第20-33页 |
一、懵懂的外来者 | 第20-23页 |
二、历史的自觉 | 第23-26页 |
三、皆大欢喜 | 第26-31页 |
四、阐释的循环 | 第31-33页 |
第二节 继往开来——社会主义文艺新天地的开创 | 第33-45页 |
一、规训与询唤 | 第34-40页 |
二、身份焦虑 | 第40-42页 |
三、文以明志 | 第42-45页 |
第二章 情归革命——知识分子改造的新时代寓言 | 第45-62页 |
第一节 身份意识与创作姿态 | 第45-48页 |
一、救世 | 第45-46页 |
二、救赎 | 第46-48页 |
第二节 情归革命——回响与呼应 | 第48-52页 |
一、“为了革命而牺牲恋爱” | 第48-49页 |
二、“革命与恋爱”相辅相成 | 第49-50页 |
三、“革命产生了恋爱” | 第50-52页 |
第三节 叙事与差异 | 第52-62页 |
一、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 | 第52-59页 |
二、旧瓶新酒的策略与意图 | 第59-62页 |
第三章 在信服与“成圣”之间——知识分子形象叙事的仪式化 | 第62-80页 |
第一节 信仰与分离 | 第63-70页 |
一、异常时间内的异常人 | 第64-67页 |
二、自我意识的放逐 | 第67-68页 |
三、替代与满足 | 第68-70页 |
第二节 话在肉身显现 | 第70-74页 |
一、日常生活的政治化 | 第70-72页 |
二、受虐、洗礼与跨越 | 第72-74页 |
第三节 实至名归 | 第74-79页 |
一、入党 | 第75-76页 |
二、牺牲 | 第76-77页 |
三、婚恋 | 第77-79页 |
第四节 仪式化叙事与身份诉求 | 第79-80页 |
第四章 他性与神话——知识分子形象格局的差序化 | 第80-96页 |
第一节 警示化 | 第80-87页 |
一、反面人物形象 | 第80-84页 |
二、边际人物形象 | 第84-87页 |
第二节 榜样化 | 第87-96页 |
一、成长型革命知识分子形象 | 第87-91页 |
二、领袖型知识分子形象 | 第91-96页 |
第五章 真实性效果与倾向性表述——以知识分子第一人称叙述为例兼及第三人称 | 第96-115页 |
第一节 文如其人与修辞立诚 | 第97-98页 |
第二节 第一人称叙述 | 第98-111页 |
一、真实性效果 | 第99-106页 |
二、倾向性表述 | 第106-111页 |
第三节 第三人称叙述 | 第111-115页 |
第六章 同一性疏离——叙事者的苦恼 | 第115-130页 |
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 | 第115-121页 |
一、批判性展示 | 第115-119页 |
二、自主性呈现 | 第119-121页 |
第二节 独特的叙事张力 | 第121-123页 |
一、反讽与复调 | 第121-122页 |
二、唯美情怀 | 第122-123页 |
第三节 “一切批评都是政治的” | 第123-130页 |
一、审美介入——一切皆有可能 | 第124-126页 |
二、永远政治化——没有敌人也要造一个出来 | 第126-130页 |
第七章 由经验到超验——同一性规训与叙事者皈依 | 第130-148页 |
第一节 《我们夫妇之间》——最初的异端与规训 | 第130-138页 |
一、必须始终坚持文艺的工农兵发展方向 | 第131-136页 |
二、知识分子形象的贬抑化叙事 | 第136-138页 |
第二节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原稿与修改 | 第138-140页 |
第三节 《青春之歌》——缝隙与缝合 | 第140-142页 |
第四节 《艳阳天》——正典与绝响 | 第142-148页 |
结语 变与不变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7页 |
后记 | 第157-1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