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3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的重难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1.4.2 德尔菲法 | 第18页 |
1.4.3 对比分析法 | 第18页 |
1.4.4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 第18-20页 |
2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0-30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公共服务 | 第20页 |
2.1.2 医疗服务 | 第20-21页 |
2.1.3 健康服务 | 第21页 |
2.1.4 医疗健康服务 | 第21-22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2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2-23页 |
2.2.3 政府绩效评估理论 | 第23-24页 |
2.2.4 资源配置理论 | 第24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24-30页 |
2.3.1 关于医疗健康服务绩效的研究 | 第24-26页 |
2.3.2 关于医疗健康服务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 | 第26-27页 |
2.3.3 关于智慧医疗健康服务的研究 | 第27-28页 |
2.3.4 文献评述 | 第28-30页 |
3 数据包络分析理论发展及应用 | 第30-37页 |
3.1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简介 | 第30-31页 |
3.2 DEA中的重要模型 | 第31-34页 |
3.2.1 规模收益不变的C~2R模型 | 第32-33页 |
3.2.2 规模收益可变的BC~2模型 | 第33页 |
3.2.3 规模收益可变的超效率模型 | 第33-34页 |
3.3 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 | 第34页 |
3.4 Malmquist指数 | 第34-37页 |
3.4.1 Malmquist指数定义 | 第34-35页 |
3.4.2 Malmquist指数分解 | 第35页 |
3.4.3 Malmquist指数含义 | 第35-37页 |
4 医疗健康服务资源配置效率评价体系设计 | 第37-48页 |
4.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37页 |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7-41页 |
4.2.1 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 第37-38页 |
4.2.2 指标体系综述 | 第38-40页 |
4.2.3 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 第40-41页 |
4.3 指标体系的实证筛选 | 第41-42页 |
4.4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2-44页 |
4.5 投入产出指标总量分析 | 第44-48页 |
4.5.1 投入指标分析 | 第44-46页 |
4.5.2 产出指标分析 | 第46-48页 |
5 我国省级医疗健康服务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 第48-72页 |
5.1 数据来源 | 第48页 |
5.2 数据处理 | 第48-49页 |
5.3 基于DEA模型的静态分析 | 第49-57页 |
5.3.1 基于产出导向传统BC~2模型的静态分析 | 第49-54页 |
5.3.2 基于产出导向超效率BC~2模型的静态分析 | 第54-57页 |
5.4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动态分析 | 第57-68页 |
5.4.1 我国医疗健康服务资源配置效率变化整体分析 | 第57-58页 |
5.4.2 我国省级医疗健康服务资源配置效率变化总体分析 | 第58-63页 |
5.4.3 我国省级医疗健康服务资源配置效率变化年度分析 | 第63-68页 |
5.5 聚类分析 | 第68-71页 |
5.6 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6 对策建议 | 第72-75页 |
6.1 加强技术在医疗健康服务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应用 | 第72页 |
6.2 加快医疗健康服务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 第72-73页 |
6.3 提升政府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能力 | 第73页 |
6.4 优化医疗健康服务资源配置模式 | 第73-74页 |
6.5 促进医疗健康服务均等化发展 | 第74页 |
6.6 重视医疗健康服务资源配置效率绩效评估 | 第74-75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5页 |
附录 | 第85-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