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9页 |
导论 | 第9-21页 |
一、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谈起 | 第9-12页 |
二、研究现状及党报党刊层面文学的总体特征 | 第12-21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 从“重大主题”看党报党刊文学基本特征 | 第13-17页 |
(三) 从《文艺报》看“十七年”党报党刊文学的不稳定状态 | 第17-21页 |
第一章 党报党刊与文学创作 | 第21-69页 |
一、党报党刊与叙事散文的发展 | 第21-26页 |
(一) “延安散文”的接续 | 第21-23页 |
(二) 再掀高潮:党报推动“散文年” | 第23-24页 |
(三) 文革后的流变 | 第24-26页 |
二、党报党刊与杂文的两次繁荣 | 第26-29页 |
(一) 以党报党刊为平台的杂文第一次兴盛 | 第26-28页 |
(二) 党报党刊支撑下的杂文第二次繁荣 | 第28-29页 |
三、党报党刊与诗歌的发展 | 第29-38页 |
(一) 党报党刊助推“新民歌”盛行 | 第30-34页 |
(二) 党报党刊与诗歌理论的争论和建构 | 第34-38页 |
四、党报党刊与小说的发展 | 第38-56页 |
(一) 党报党刊对小说创作主题的影响 | 第38-42页 |
(二) 党报党刊促进短篇小说创作思想和艺术的提高 | 第42-45页 |
(三) 党报党刊:长篇小说理论研讨的阵地 | 第45-47页 |
(四) 从赵树理现象看党报党刊的人物塑造理念 | 第47-56页 |
五、党报党刊与戏剧的发展 | 第56-64页 |
(一) 党报党刊与历史剧的艺术定位 | 第56-60页 |
(二) 党报党刊与样板戏 | 第60-64页 |
六、党报党刊影响文学创作的整体特征 | 第64-69页 |
第二章 《人民日报》对“十七年”文学的影响 | 第69-91页 |
一、《人民日报》对“十七年”前八年文学的影响 | 第70-78页 |
(一) 《人民日报》对“十七年”前八年文学总体特点形成的影响 | 第70-72页 |
(二) 《人民日报》文艺副刊的正式创立对散文的影响 | 第72-76页 |
(三) 《人民日报》杂文带动短暂思想争鸣 | 第76-78页 |
二、《人民日报》对鲁迅杂文的继承与发展 | 第78-87页 |
(一) 对鲁迅杂文的继承 | 第78-84页 |
(二) 对鲁迅杂文的发展 | 第84-87页 |
三、《人民日报》对“十七年”后九年文学的影响 | 第87-91页 |
(一) 否定已有成果,强化阶级观念 | 第87-89页 |
(二) 树立经典文本 | 第89-91页 |
第三章 党报党刊助澜各时期文学思潮起伏 | 第91-113页 |
一、“十七年”:营造权威批评氛围,助推“大众创作潮” | 第91-95页 |
(一) “基本批评标准”下的党报党刊的宣化作用 | 第92-94页 |
(二) 助推大众创作潮流 | 第94-95页 |
二、80 年代:覆旧立新,统一观念 | 第95-108页 |
(一) 树立新概念,破除旧观念 | 第95-97页 |
(二) 终结文学思潮,统一理论纷争 | 第97-101页 |
(三) 力挺新潮流 | 第101-103页 |
(四) 文学相关问题争论,引导文学思潮向纵深发展 | 第103-108页 |
三、90 年代:审视潮流,捍卫理念 | 第108-113页 |
(一) 审视新潮流 | 第108-110页 |
(二) 捍卫精英理念 | 第110-113页 |
第四章 党报党刊上的译著热点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 第113-125页 |
一、党报党刊与苏联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兴衰 | 第113-118页 |
(一) 打造中苏文学的“蜜月期” | 第114-117页 |
(二) 快速切换角度,冰封苏联文学 | 第117-118页 |
二、党报党刊中译著热点与报告文学的发展 | 第118-125页 |
(一) 报告文学与党报党刊的渊源 | 第119-121页 |
(二) 苏联文学译介影响下的“干预生活”创作 | 第121-125页 |
第五章 党报党刊与文学批评 | 第125-139页 |
一、“十七年”期间党报党刊文学批评的格局及总体形态 | 第125-132页 |
(一) “十七年”党报党刊文学批评的基本格局 | 第125-127页 |
(二) “十七年”党报党刊文学批评的形态特征 | 第127-130页 |
(三) “十七年”党报党刊维护批评规范的方式 | 第130-132页 |
二、文革后党报党刊文学批评的发展和变化 | 第132-139页 |
(一) 80 年代:从“理清关系”到审视“启蒙” | 第132-136页 |
(二) 90 年代:坚守批评学理性,创建纯批评空间 | 第136-139页 |
第六章 党报党刊机制和属性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 第139-149页 |
一、党报党刊的编辑规则对文学的多重影响 | 第139-145页 |
二、“十七年”党报党刊管理模式带给文学的“副作用” | 第145-149页 |
第七章 党报党刊影响文学方式的流变 | 第149-167页 |
一、党报党刊权威性的形成及变化 | 第149-151页 |
二、党报党刊影响文学方式在文革及文革前后的不同特点 | 第151-160页 |
(一) 文革前:在政治取向与世界观之间周旋 | 第152-154页 |
(二) 文革:机械二元对立的政治思维 | 第154-157页 |
(三) 文革后:回归学理性 | 第157-160页 |
三、党报党刊影响文学在八九十年代的渐变 | 第160-167页 |
(一) 引导方式多样化 | 第160-162页 |
(二) 兼容并包,保持理论丰富性 | 第162-167页 |
结语 | 第167-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77-178页 |
后记 | 第178-179页 |
中文摘要 | 第179-182页 |
ABSTRACT | 第182-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