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绪论 | 第7-21页 |
一、社会转型与文学应变 | 第7-9页 |
二、与本选题相关研究述评 | 第9-16页 |
三、问题与方法 | 第16-21页 |
第一章 作为方法与存在的文学生产 | 第21-41页 |
第一节 文学生产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与实践 | 第21-31页 |
一、原初语境中的文学生产理论 | 第21-22页 |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学生产理论及重要启示 | 第22-29页 |
三、中国现代语境中的文学生产理论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文学生产史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发展阶段问题 | 第31-41页 |
一、与农耕社会形态相适应的传统文学生产方式 | 第31-35页 |
二、传统文学生产方式的衰落与新的文学生产方式的兴起 | 第35-41页 |
第二章 新小说的文本生产及其消费属性 | 第41-107页 |
第一节 清末民初时期社会转型与新小说的兴起 | 第41-66页 |
一、1902 年及《新小说》杂志在文学生产史上的意义 | 第41-46页 |
二、物质条件对新小说生产的支持与保障 | 第46-54页 |
三、社会转型中的新小说及其发展流变 | 第54-66页 |
第二节 作家身份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 | 第66-81页 |
一、一身二任与一心二用的传统作家 | 第66-72页 |
二、经济独立带来的知识分子人格与人身变化 | 第72-81页 |
第三节 新小说的文本生产与商品价值 | 第81-94页 |
一、新小说的生产环境与公共舆论空间 | 第81-89页 |
二、新小说文本的三重价值及其互动与制衡 | 第89-94页 |
第四节 市民消费者的出现与文化市场的形成 | 第94-107页 |
一、市民消费者的出现与构成 | 第94-101页 |
二、文化市场的形成及其制约与调节作用 | 第101-107页 |
第三章 新小说的意识形态生产及其民间话语 | 第107-153页 |
第一节 政治小说:群体性国家想象与超越古典乌托邦 | 第110-119页 |
一、新的叙述模式与知识分子的国家想象 | 第110-113页 |
二、超越复古乌托邦 | 第113-119页 |
第二节 社会小说:对以吏为师观念的解构与对现实的否定功能 | 第119-137页 |
一、解构以吏为师的观念 | 第119-130页 |
二、否定现实的不留余地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 第130-137页 |
第三节 科幻小说:超越经验式想象与科幻中的政治色彩 | 第137-142页 |
一、超越经验式想象与颠覆封建神学思想 | 第137-139页 |
二、科学幻想的前瞻性与政治色彩的保守性 | 第139-142页 |
第四节 言情小说:市民生活的调味剂与私人话语的公开化 | 第142-153页 |
一、从知识分子的激情到市民生活的调味剂 | 第142-147页 |
二、私人话语的公开化 | 第147-153页 |
第四章 中国文学生产方式的变革:从传统到现代 | 第153-206页 |
第一节 清末民初时期文学场 | 第153-167页 |
一、理论的务实与分途 | 第153-162页 |
二、三界革命功过得失再探讨 | 第162-167页 |
第二节 新小说的生产方式与五四新文学的发生 | 第167-194页 |
一、共同启蒙话语下的不同批判方式与对象 | 第167-177页 |
二、文本形式的意识形态表现与内涵的一致性 | 第177-194页 |
第三节 清末民初中国文学现代生产方式的确立 | 第194-206页 |
结语 | 第206-208页 |
参考文献 | 第208-21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218-219页 |
致谢 | 第219-220页 |
中文摘要 | 第220-222页 |
ABSTRACT | 第222-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