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新课改时期概念式语文现象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17页
    (一)研究缘起第10页
    (二)概念界定第10-13页
        1 新课改时期第11页
        2.概念式语文第11页
        3.**语文第11页
        4.语文教学风格第11-12页
        5.语文教学流派第12-13页
    (三)研究综述第13-15页
        1.教学研究类第13-14页
        2.理论研究类第14页
        3.比较、批评类第14-15页
    (四)研究方法第15-16页
        1.文献分析法第15页
        2.案例分析法第15页
        3.比较分析法第15-16页
    (五)研究意义第16-17页
        1.理论意义第16页
        2.实践意义第16-17页
一、概念式“**语文”提出的时代背景第17-20页
    (一)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第17-18页
        1.课程改革新要求第17页
        2.课改推动教改第17-18页
    (二)语文教学个性实践要求第18-20页
        1.语文学科教学个性第18页
        2.语文教师追求个性第18-20页
二、概念式“**语文”现象分析第20-44页
    (一)“绿色语文”第20-22页
        1.“绿色语文”提出的现实背景第20页
        2.“绿色语文”的内涵第20-22页
        3.“绿色语文”的特点第22页
    (二)新语文第22-25页
        1.“新语文”提出的现实背景第23页
        2.“新语文”的内涵第23-24页
        3.“新语文”特点第24-25页
    (三)诗意语文第25-28页
        1.“诗意语文”提出的现实背景第25页
        2.“诗意语文”的内涵第25-27页
        3.“诗意语文”的特点第27-28页
    (四)本色语文第28-31页
        1.“本色语文”提出的现实背景第28页
        2.“本色语文”的内涵第28-30页
        3.“本色语文”的特点第30-31页
    (五)真语文第31-33页
        1.“真语文”提出的现实背景第31页
        2.“真语文”的内涵第31-33页
        3.“真语文”的特点第33页
    (六)正道语文第33-35页
        1.“正道语文”提出的现实背景第34页
        2.“正道语文”的内涵第34-35页
        3.“正道语文”特点第35页
    (七)生命语文第35-37页
        1.“生命语文”提出的现实背景第36页
        2.“生命语文”的内涵第36-37页
        3.“生命语文”的特点第37页
    (八)深度语文第37-40页
        1.“深度语文”提出的现实背景第38页
        2.“深度语文”的内涵第38-39页
        3.“深度语文”的特点第39-40页
    (九)青春语文第40-44页
        1.“青春语文”提出的现实背景第40页
        2.“青春语文”的内涵第40-41页
        3.“青春语文”的特点第41-44页
三、概念式“**语文”目的分析第44-54页
    (一)力图构建语文教改新理念第44-49页
        1.成就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第44-45页
        2.形成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风格第45-47页
        3.向语文教学流派趋势发展第47-49页
    (二)力图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第49-51页
        1.追求的方向与目标一致第49-50页
        2.追求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第50-51页
    (三)力图体现教师专业发展参考价值第51-54页
        1.榜样的指引力量第51-52页
        2.专业成长路径参考第52-54页
四、概念式“**语文”对学科发展带来挑战与机遇第54-57页
    (一)提出新理念,带来语文教学新挑战第54-55页
        1.过于概念化,难以指导实践第54-55页
        2.过于浮躁化,难以落实行动第55页
    (二)提出新理念,带来语文教学新机遇第55-57页
        1.成为语文教改新助力第56页
        2.提供专业成长新契机第56-57页
结语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跨学科理念的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下一篇: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