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专业技术知识论文

湖北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发展沿革与审视(1987年—至今)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一、绪论第13-35页
    (一) 研究缘起第13-17页
        1. 劳动技术教育符合发展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第13-14页
        2.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是实践教育的基本途径第14-15页
        3. 教材建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第15-16页
        4. 当前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存在问题第16-17页
    (二) 研究目和意义第17-19页
        1. 研究目的第17页
        2. 研究意义第17-19页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9-30页
        1. 国内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研究第19-24页
        2. 国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研究第24-25页
        3. 国内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研究第25-29页
        4. 国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研究第29-30页
    (四) 概念界定第30-33页
        1. 劳动技术教育第30-32页
        2. 教材第32-33页
        3. 劳动技术教材第33页
    (五) 研究内容第33-34页
    (六) 研究方法第34-35页
        1. 文献研究法第34页
        2. 访谈法第34页
        3. 历史研究法第34页
        4. 文本分析法第34-35页
二、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编制的理论基础第35-42页
    (一) 杜威“从做中学”教育思想第35-36页
    (二) 马克思“劳教结合”的思想第36-37页
    (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第37-39页
    (四) 费茨的动作技能形成理论第39-40页
    (五) 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第40-42页
三、湖北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发展的阶段梳理第42-60页
    (一) 在探索中前进(1987年—2001年)第42-50页
        1.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实施第42-43页
        2. 代表性教材编写的情况第43-50页
    (二) 在变革中发展(2001年—至今)第50-60页
        1.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实施第50-52页
        2. 代表性教材的编写情况第52-60页
四、湖北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之审视第60-78页
    (一) 劳技教材的功能第60-61页
        1. 凭借功能第60页
        2. 示范功能第60页
        3. 教学功能第60-61页
    (二) 新旧版教材存在的共性问题第61-64页
        1. 教材的容量、难度问题第61-62页
        2. 教材的语言、图示问题第62-63页
        3. 教材的辅助配套、安全问题第63-64页
    (三) 新旧版教材衔接转换的特点第64-67页
        1. 教材的学科特性不断增强第64-65页
        2. 突出劳技学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第65-66页
        3. 教材内容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第66-67页
    (四) 新版教材发展演进的特征第67-70页
        1. 学习内容的逻辑连贯性第67-68页
        2. 学习方式的主动探究性第68-69页
        3. 培养目标重视审美能力第69-70页
    (五) 未来实践教育教材改进之应然选择第70-78页
        1. 加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第70-71页
        2. 注重劳动品德教育的渗透第71-73页
        3. 突显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第73-74页
        4. 提倡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第74-76页
        5. 贯彻青少年职业体验理念第76-78页
结语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附录一: 访谈提纲第83-84页
附录二: 访谈内容记录(部分)第84-87页
致谢第87-88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控制视角下我国中小学阶段幸福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下一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板块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