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疑问代词的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一、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研究 | 第9页 |
二、中古汉语疑问代词研究 | 第9-11页 |
三、疑问代词研究中存在的争议问题 | 第11-13页 |
第二节 高频疑问代词多义性的界定及研究对象 | 第13-15页 |
一、高频疑问代词的界定 | 第13-15页 |
二、多义性的界定 | 第15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一、高频疑问代词研究的语料选择 | 第15-17页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中古汉语高频疑问代词多义性描写 | 第19-75页 |
第一节 中古时期疑问代词“何” | 第19-37页 |
一、东汉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 | 第19-23页 |
二、三国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 | 第23-27页 |
三、西晋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 | 第27-30页 |
四、东晋十六国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 | 第30-33页 |
五、南北朝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 | 第33-36页 |
六、隋朝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 | 第36-37页 |
七、小结 | 第37页 |
第二节 中古时期的疑问代词“何等” | 第37-55页 |
一、东汉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等” | 第38-42页 |
二、三国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等” | 第42-45页 |
三、西晋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等” | 第45-48页 |
四、东晋十六国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等” | 第48-51页 |
五、南北朝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等” | 第51-53页 |
六、隋朝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何等” | 第53-54页 |
七、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节 中古时期的疑问代词“云何” | 第55-75页 |
一、东汉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云何” | 第55-59页 |
二、三国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云何” | 第59-62页 |
三、西晋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云何” | 第62-66页 |
四、东晋十六国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云何” | 第66-70页 |
五、南北朝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云何” | 第70-72页 |
六、隋朝时期汉译佛经中的“云何” | 第72-73页 |
七、小结 | 第73-75页 |
第三章 中古汉语高频疑问代词多义性特点 | 第75-88页 |
第一节 “何”“何等”“云何”的内部对比 | 第75-82页 |
一、“何”“何等”“云何”的使用数量特点 | 第75-76页 |
二、“何”“何等”“云何”的语义类型特点 | 第76-78页 |
三、“何”“何等”“云何”的语法功能特点 | 第78-80页 |
四、语法功能与多义性发展的关系 | 第80-82页 |
第二节 中土文献与汉译佛经中“何”“何等”“云何”对比 | 第82-84页 |
一、“何等”“云何”的使用特点 | 第82-83页 |
二、“何”的使用特点 | 第83-84页 |
第三节 上古汉语与汉译佛经中“何”“何等”“云何”对比 | 第84-86页 |
第四节 中古时期“云何”盛行的原因初探 | 第86-88页 |
第四章 “何”“何等”“云何”多义性形成的动因分析 | 第88-91页 |
一、多义性的形成与“何等”“云何”的结构分析 | 第88-89页 |
二、多义性的形成与语义类型之间的语义关系分析 | 第89-90页 |
三、多义性的形成与疑问代词的兼类关系分析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引用书目 | 第93-95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5-96页 |
后记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