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第19-20页 |
1.3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2.1 不安全行为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1.1 不安全行为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 第22页 |
2.1.2 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机理 | 第22-23页 |
2.2 人格特质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2.1 人格特质概念的界定 | 第23页 |
2.2.2 人格特质的测量 | 第23-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公路施工工人人格特质对行为安全作用机理模型构建 | 第27-31页 |
3.1 框架构建 | 第27-29页 |
3.1.1 基本概念 | 第27-28页 |
3.1.2 理论模型构建 | 第28-29页 |
3.2 变量定义与研究假设 | 第29-30页 |
3.2.1 FF-NPQ量表与人格特质测量 | 第29页 |
3.2.2 人格特质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人格特质——不安全行为测量与统计分析 | 第31-58页 |
4.1 调研问卷 | 第31-32页 |
4.1.1 问卷的编制原则 | 第31页 |
4.1.2 问卷结构 | 第31页 |
4.1.3 变量的测量 | 第31-32页 |
4.1.4 问卷及量表说明 | 第32页 |
4.2 人格特质问卷分析 | 第32-39页 |
4.2.1 初次探索与量表优化 | 第32-35页 |
4.2.2 二次因子探索与分析 | 第35-38页 |
4.2.3 问卷的分析结果 | 第38-39页 |
4.3 认知和行为问卷分析 | 第39-44页 |
4.3.1 初次探索与量表优化 | 第39-41页 |
4.3.2 二次因子探索与分析 | 第41-43页 |
4.3.3 问卷的分析结果 | 第43-44页 |
4.4 公路施工工人人格特质与不安全行为关系分析 | 第44-48页 |
4.4.1 相关性分析 | 第44-45页 |
4.4.2 回归分析 | 第45-48页 |
4.5 研究结果讨论 | 第48-50页 |
4.5.1 研究假设总结 | 第48-50页 |
4.5.2 研究结果讨论 | 第50页 |
4.6 公路施工工人人格特质选拔培养对策建议 | 第50-57页 |
4.6.1 公路施工工人人格特质选拔 | 第50-51页 |
4.6.2 公路施工工人人格特质培养 | 第51-52页 |
4.6.3 提升尽责性因子的建议 | 第52-53页 |
4.6.4 提升宜人性因子的建议 | 第53页 |
4.6.5 降低神经质因子的建议 | 第53-54页 |
4.6.6 培养及打造安全型员工 | 第54-56页 |
4.6.7 工人不安全行为管控保障对策 | 第56-5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 第58-60页 |
5.1 论文主要工作 | 第58页 |
5.2 理论贡献与实践应用价值 | 第58-59页 |
5.3 局限性与后续研究工作建议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附录 A 人格特质调查问卷 | 第69-85页 |
附录 B 公路施工工人认知和行为调研问卷 | 第85-10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