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微课程在中职学校《环境保护》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8-15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1 信息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的新挑战第8页
        1.1.2 微课程的出现和发展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教学新方式第8-9页
        1.1.3 中职学校学生的自身特点要求开发应用教学新形式第9页
    1.2 国内外微课程的研究状况第9-12页
        1.2.1 国外微课程的研究状况第9-10页
        1.2.2 国内微课程的研究状况第10-12页
    1.3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4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1 文献分析法第13页
        1.4.2 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第13-14页
        1.4.3 案例分析法第14页
        1.4.4 实验法和观察法第14页
    1.5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5.1 理论意义第14-15页
        1.5.2 实际意义第15页
2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5-17页
    2.1 建构主义理论第15-16页
    2.2 碎片化学习理论第16页
    2.3 非正式学习理论第16-17页
3 微课程在中职学校《环境保护》课程中的应用现状调查第17-19页
4 微课程的概念界定、特点及制作方法简介第19-25页
    4.1 微课程的概念界定第19页
    4.2 微课程的特点第19-20页
    4.3 微课程的制作方法简介第20-23页
        4.3.1 WPS演示2016 的录制方法第20-22页
        4.3.2 便携式摄像工具的录制方法第22页
        4.3.3 计算机录屏软件的录制方法第22-23页
    4.4 三种微课程制作方法的比较第23-25页
5 微课程在中职学校《环境保护》课程中的设计开发分析第25-42页
    5.1 《环境保护》微课程的设计开发流程分析第25-26页
    5.2 《环境保护》微课程的选题分析第26-29页
        5.2.1 马桂铭主编的《环境保护》课程内容简要介绍第26-27页
        5.2.2 中职学校开设《环境保护》课程的重要性分析第27-28页
        5.2.3 《环境保护》微课程案例的主题选择分析第28-29页
    5.3 《环境保护》微课程形式的选择分析第29-30页
    5.4 微课程在中职学校《环境保护》课程中的案例设计开发过程第30-40页
        5.4.1 《生病的地球》微课程案例设计开发分析第31-34页
        5.4.2 《被撕裂的臭氧层》微课程案例设计开发分析第34-37页
        5.4.3 《环境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微课程案例设计开发分析第37-40页
    5.5 《环境保护》微课程案例的制作分析第40-42页
6 中职学校《环境保护》微课程案例应用和效果分析第42-51页
    6.1 《环境保护》微课程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第42-43页
    6.2 《环境保护》微课程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第43-51页
7 结论与展望第51-54页
    7.1 研究的结论第51-52页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附录第57-61页
致谢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橡胶树炭疽病菌CaSho1、CgCFEM1和CgOPT2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下一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