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自由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27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1. 卢梭自由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 第9页 |
2. 具备研究卢梭自由教育思想的基本条件 | 第9-10页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 自由 | 第10-11页 |
2. 自由教育 | 第11-12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4页 |
1. 关于卢梭生平的研究 | 第13-14页 |
2. 关于卢梭自由观的研究 | 第14-18页 |
3. 关于卢梭自由教育思想内容的研究 | 第18-22页 |
4. 关于卢梭自由教育思想评价的研究 | 第22-23页 |
5. 对已有研究的总评 | 第23-24页 |
(四) 选题意义 | 第24-25页 |
1. 理论意义 | 第24页 |
2. 实践意义 | 第24-25页 |
(五) 研究设计 | 第25-27页 |
1.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5-2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一、卢梭的生平 | 第27-35页 |
(一) 卢梭的生活经历 | 第27-31页 |
1. 自然中成长(1712-1728) | 第27-28页 |
2. 漂泊中收获(1728-1749) | 第28-29页 |
3. 著述中批判(1749-1762) | 第29-30页 |
4. 流放中反思(1762-1778) | 第30-31页 |
(二) 自由而浪漫的卢梭 | 第31-35页 |
1. 自由追求者 | 第31-32页 |
2. 浪漫主义者 | 第32-35页 |
二、卢梭自由教育思想的产生 | 第35-50页 |
(一) 自由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35-38页 |
1. 矛盾激化的社会环境 | 第35-36页 |
2. 崇尚自由的启蒙思想 | 第36-37页 |
3. 缺失自由的教育状况 | 第37-38页 |
(二) 自由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38-41页 |
1. 感觉经验论 | 第38-39页 |
2. 自然法哲学 | 第39-40页 |
3. 自然人性观 | 第40-41页 |
(三) 卢梭自由观的三种形态 | 第41-45页 |
1. 自然自由——自然状态下的原始自由 | 第41-42页 |
2. 社会自由——订立契约与服从公意 | 第42-44页 |
3. 道德自由——成为自己的主人 | 第44-45页 |
(四) 卢梭自由教育思想的内涵 | 第45-50页 |
1. 自由教育是始于自然教育终于公民培养的教育 | 第46-47页 |
2. 自由教育是以自由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 | 第47-50页 |
三、卢梭自由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50-80页 |
(一) 自然教育——保持自然人品质 | 第50-61页 |
1. 遵循自然规律 | 第51-53页 |
2. 体格和感官的训练 | 第53-58页 |
3. 知识与劳动的教育 | 第58-61页 |
(二) 道德教育——获得道德品质 | 第61-69页 |
1. 友谊与爱情的历练 | 第61-65页 |
2. 历史与寓言的学习 | 第65-68页 |
3. 坚强意志的培养 | 第68-69页 |
(三) 政治教育——真正自由的实现 | 第69-80页 |
1. 进行游历获得政治观念 | 第69-72页 |
2. 通过爱国教育维系公意 | 第72-76页 |
3. 建立公民宗教保障道德自由 | 第76-80页 |
四、对卢梭自由教育思想的评价 | 第80-86页 |
(一) 卢梭自由教育思想的进步性 | 第80-83页 |
1. 卢梭自由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家的影响 | 第80-82页 |
2. 卢梭自由教育思想对欧美及我国教育实践的影响 | 第82-83页 |
(二) 卢梭自由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 第83-86页 |
1. 卢梭自由教育思想的片面深刻 | 第83-84页 |
2. 卢梭自由教育思想的内在矛盾 | 第84-86页 |
结语:卢梭自由教育思想的启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6页 |
(一) 中文部分 | 第88-93页 |
(二) 外文部分 | 第93-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