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9-13页 |
1. 教育改革政策要求推进智慧教育 | 第10页 |
2. 智慧教育符合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3. 智慧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 第11-12页 |
4. 智慧教育环境下教学行为研究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2.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一) 智慧教育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1. 智慧教育的概念研究 | 第15-16页 |
2. 智慧技术研究 | 第16-17页 |
3. 智慧学习环境研究 | 第17-20页 |
4. 智慧教育目的研究 | 第20-21页 |
(二) 教学行为研究综述 | 第21-25页 |
1. 教学行为的结构研究 | 第21-22页 |
2. 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研究 | 第22-23页 |
3. 教学互动行为研究 | 第23-25页 |
二、研究设计 | 第25-31页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1. 智慧教育 | 第25页 |
2. 教学行为 | 第25-26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三)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26-27页 |
2. 调查研究法 | 第27-29页 |
(五) 研究思路 | 第29-31页 |
三、智慧教育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应然行为建构 | 第31-39页 |
(一) 智慧教育环境下呈示行为建构 | 第32-33页 |
(二) 智慧教育环境下指导行为建构 | 第33-35页 |
(三) 智慧教育环境下反馈行为建构 | 第35-36页 |
(四) 智慧教育环境下评价行为建构 | 第36-37页 |
(五) 智慧教育环境下互动行为建构 | 第37-39页 |
四、智慧教育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实然行为分析 | 第39-48页 |
(一) 智慧教育环境下呈示行为分析 | 第39-41页 |
1. 利用技术熟练呈示教学内容 | 第40页 |
2. 呈示的总体效果比较好 | 第40-41页 |
(二) 智慧教育环境下指导行为分析 | 第41-42页 |
1. 指导学生积极展示学习成果 | 第41-42页 |
2. 指导学生创设个性化学习环境 | 第42页 |
(三) 智慧教育环境下反馈行为分析 | 第42-44页 |
1. 利用IRS系统准确获取反馈信息 | 第43页 |
2. 反馈结果未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 | 第43-44页 |
(四) 智慧教育环境下评价行为分析 | 第44-45页 |
1. 利用技术全方位搜集多元化评价信息 | 第44-45页 |
2.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缺乏深度 | 第45页 |
(五) 智慧教育环境下互动行为分析 | 第45-48页 |
1. 较好地实现了操作层面的互动 | 第45-46页 |
2. 信息互动缺乏意义联通 | 第46-48页 |
五、智慧教育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48-55页 |
(一) 智慧教育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 | 第48-51页 |
1. 生成性内容的呈示缺乏启发性 | 第48-49页 |
2. 推送的学习资源与内容缺乏选择性 | 第49-50页 |
3. 反馈和评价缺乏情境性 | 第50-51页 |
4. 互动缺乏创生性 | 第51页 |
(二) 智慧教育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51-55页 |
1. 智慧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不一致 | 第51-52页 |
2. 对传统“惯习”的路径依赖 | 第52-53页 |
3. 缺乏“情境”中的教学实践智慧生成 | 第53页 |
4. 缺乏个性化学习指导 | 第53-55页 |
六、对策与建议 | 第55-58页 |
(一) 促进“信奉理论”与“使用理论”相一致 | 第55页 |
(二) 通过实践反思建构新的“惯习” | 第55-56页 |
(三) 促进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生成 | 第56-57页 |
(四) 提升教师个性化学习指导能力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附录1: 智慧教育环境下教师课堂呈示行为观察表 | 第65-66页 |
附录2: 智慧教育环境下教师课堂指导行为观察表 | 第66-67页 |
附录3: 智慧教育环境下教师课堂反馈行为观察表 | 第67-68页 |
附录4: 智慧教育环境下教师课堂评价行为观察表 | 第68-69页 |
附录5: 智慧教育环境下互动行为观察表 | 第69-70页 |
附录6: 智慧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行为表现访谈提纲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