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2-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2.1 平行的界定 | 第15-19页 |
2.1.1 平行的发展史简介 | 第15-17页 |
2.1.2 平行相关知识的发展 | 第17-19页 |
2.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2.2.1 不同教材对《认识平行》的处理 | 第19-21页 |
2.2.2 教师对平行概念的关注现状 | 第21-22页 |
2.3 相关理论介绍 | 第22-26页 |
2.3.1 前概念与迷思概念 | 第22-25页 |
2.3.2 Van Hiele几何思维水平理论 | 第25-26页 |
3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 第26-38页 |
3.1 测试问卷 | 第27-34页 |
3.1.1 编制测试问卷 | 第27页 |
3.1.2 实施初次预研究 | 第27-28页 |
3.1.3 修改预测试问卷 | 第28-31页 |
3.1.4 再次生成预研究问卷 | 第31页 |
3.1.5 再次实施预研究 | 第31-32页 |
3.1.6 修改二次测试问卷 | 第32-34页 |
3.1.7 正式问卷生成 | 第34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3.2.1 问卷的测试对象 | 第34页 |
3.2.2 访谈对象 | 第34页 |
3.3 问卷实施 | 第34-35页 |
3.4 数据编码 | 第35-37页 |
3.4.1 对问卷的编码 | 第35页 |
3.4.2 对答案的编码 | 第35-36页 |
3.4.3 对认知水平的编码 | 第36-37页 |
3.5 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4 学生平行概念认知的调查研究分析 | 第38-64页 |
4.1 问卷的信效度 | 第38-39页 |
4.1.1 问卷的信度 | 第38页 |
4.1.2 问卷的效度 | 第38-39页 |
4.2 学生平行概念认知的宏观分析 | 第39-44页 |
4.2.1 学生平行概念认知发展的一般水平 | 第39-40页 |
4.2.2 学生平行概念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 第40-42页 |
4.2.3 不同性别学生在平行概念思维水平的表现 | 第42-44页 |
4.3 学生平行概念认知的微观分析 | 第44-64页 |
4.3.1 学生对平行概念定义的直觉 | 第44-48页 |
4.3.2 学生判断平行线的方法及依据 | 第48-54页 |
4.3.3 学生画平行线的方法及依据 | 第54-60页 |
4.3.4 学生对平移概念和平行概念的关系认知 | 第60-64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4-69页 |
5.1 结论 | 第64-66页 |
5.1.1 学生平行概念认知的宏观水平 | 第64-65页 |
5.1.2 学生平行概念认知的微观水平 | 第65-66页 |
5.1.3 平移概念和平行概念的关系 | 第66页 |
5.2 建议 | 第66-69页 |
5.2.1 重视学生年级差异,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 第67页 |
5.2.2 重视学生前概念,关注初次教学的落实 | 第67-68页 |
5.2.3 重视旧知回顾,关注直观、描述水平的培养 | 第68页 |
5.2.4 重视知识的准确性,关注教学细节与课后复习 | 第68-69页 |
6 反思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93页 |
附录A 初次预测的问卷 | 第73-77页 |
附录B 修改后再次预测的问卷 | 第77-82页 |
附录C 正式测试的问卷 | 第82-87页 |
附录D 问卷一的答案编码 | 第87-90页 |
附录E 各题间的卡方检验显著表 | 第90-93页 |